标签:
杂谈 |
“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2226年前,方士徐福东渡日本,开启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新篇章;而今,中日韩徐福文化研讨会来象举行,百余位中日韩三国学者沿着文化脉络,寻访遗迹,共同探寻这位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东亚文化交流的先驱所遗留下的千年文化。
徐福,即徐巿,齐地琅琊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公元前210年,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避秦东渡,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
象山蓬莱山是徐福东渡前的隐迹地,历代《象山县志》《宁波府志》都记载了徐福在象山“隐迹两年”这一史实。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诸多的徐福故事和传说,史海钩沉中遗留下不少徐福踪迹和遗存,如丹城有徐福的游止地“蓬莱观”,观前有“丹井”和徐福登陆处,山腰有“石屋”;彭姥岭有徐福从蓬莱山到西沪港船泊驻地必经的“徐福古道”;在象山港南岸的大雷山有秦始皇庙;在墙头镇北海山有“樯头古渡”;在大徐镇章家弄村还有“船倒山”……
在丹城西门、蓬莱山麓,一方平地上横着一块大石,其上有中国徐福会会长张云方题写“徐福登陆处”5个猩红大字,是为徐福船队的停泊处,也是徐福东渡的启航地。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此地称为“垄船径”。有几个居住附近的老人,听他们回忆,这里曾发现泥中船板,此后在营门口挖“大井”时也发现船板,可想在古时,这一带实为海涂、海港。只是2000余年过去了,原先的海涂已变成了依山而建的道路,附近安居着不少人家,只留下一个石块让后人寻访徐福船队遗迹。
在“垄船径”附近,循着一条小巷而进,有一口六边形古井,井甃石砌,通体青黛色,留有斑斑印迹,一侧壁上还有“丹井”二字。相传此处为徐福隐迹蓬莱山炼丹而凿,待到南梁时期,“山中宰相”陶弘景慕名于此修道炼丹,投丹于井,故名“丹井”。乾隆《象山县志》载,“泉可透锡,饮之可以已疾。”故又有“透瓶泉”之称。1984年6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
在蓬莱山腰,有一屋子状如穹庐,下垂旁覆,人都呼之为“石屋”。走进“屋”内,黑洞洞一片,却听到一泓山泉“汩汩”流过。由于“屋”内静寂,其声如琴筑相谐而奏,琮琮琤琤,甚是悦耳。舀了一手山泉入口,但觉清冽爽口,又兼“屋”内不似外边暑热,顿时让人感觉身在仙人洞府,清静淡然。怪不得姜炳璋有诗《石屋》云:“神工太虚幻,构此天然屋。”
石屋往上,在一片树林茂密的半山腰,有几座黑瓦红墙古建筑,便是蓬莱观。据《宝庆四明志》“宫观”载:“栖霞观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之下,旧名蓬莱观。秦徐福梁陶弘景皆隐迹于此。隋大业元年废,唐天宝十三年(754)台州刺史袁仲宣复置。大中元年(847)令杨弘正告于明州刺史李敬方重修,孙谏卿记。皇朝治平二年(1065)改赐今额,淳熙末道士迁其观于山之西,嘉定十三年(1220)道士张大原于旧址重建。”
近观前看,飞檐上翘,两大石柱雕刻耀武长龙,却不失道家文化内涵。观由徐福殿、蓬莱观大殿、老君殿、丹房、真武殿,及雷祖殿、钟鼓楼、丹亭、玉皇殿、财神殿、文昌殿、祖师殿、土地堂、山门和养生休闲场所等部分组成,各有特色,以徐福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汇集当代建筑、园林、书法、雕塑、道宗、周易八卦等文化艺术手段建造仿古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和建筑结构整合,通过建筑与山色资源的组织,共同营造建筑、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