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一学期数学组七年级第二轮集体备课活动之课题研究
标签:
备课 |
分类: 数学组活动记录 |
几何与函数的综合试题研究
1.解题的主要策略和方法:
试题是一道几何与函数的综合题,突出对数形结合、函数思想的应用和考查。试题让学生在运动中探究问题的本质,发现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函数关系,改变了中学数学原来的“静止”状态,把“运动”的观点与思想渗透到传统的数学知识内容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试题第(1)问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等几何知识给予解答;第(2)问根据图形的面积关系,运用勾股定理列出函数关系式,然后用配方法求最值;第(3)问已知函数值S,求对应的自变量t的值。
2.试题的知识载体:
试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全等三角形、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演绎推理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试题的原型:(2006年佛山市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1,E、F、G、H分别是AB、BC、CD、DA上的点,且AE=BF=CG=DH. 设四边形EFGH的面积为S,AE=x(0≤x≤1).
(1) 如图1,当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时,
求S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求S的最小值S 0;
在图2中画出中函数的草图,并估计S=0.6时x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2) 如图3,当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A=
时,四边形EFGH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编制的试题:
如图,在边长为4cm的正方形中,点
分别按
的方向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四边形
的面积为
,运动时间为
.
(1)试证明四边形是正方形;
(2)写出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运动几秒钟时,面积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EFGH的面积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是5:8?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试题的详细解答:
(1) 点在四条边上的运动速度相同
∴ AE=BF=CG=DH
在正方形ABCD中,∠A=∠B=∠C=∠D=90°,
∴EB=FC=GD=HA
∴AEHBFECGFDHG
∴EH=FE=GF=HG
∠AEH=∠BFE
∴四边形EFGH是菱形。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又 ∠BEF +∠BFE=90°
∴∠BEF+∠AEH=90°
∴∠FEH=180°-(∠BEF+∠AEH)=90°
∴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
即
当
方法2:由(1)知,AEHBFECGFDHG
∴
∴
当
(3)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EFGH的面积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是5:8.
∴
当或3时,四边形EFGH的面积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比是5:8。
6.试题编制的过程分析:
(第一稿):在边长为1cm的正方形中,点
分别按
的方向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
(1)在运动中,点所形成的四边形
为( * )
A.平行四边形
(2)当点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EFGH的面积最小?并说明理由。
(3)当运动时间等于多少秒时,四边形
的面积
是正方形ABCD面积的
?
说明: 把原题改编成图形运动类试题,使得试题比较灵活,展现形式活泼、新颖;
增加第一问,并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试题的门槛降低了;
删除原题的第二问,另外设置一个与前二问有关联的问题,以形成递进关系。另外,这一问也可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情况。
(第二稿):在边长为4cm的正方形
中,点
分别按
的方向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四边形
的面积为
,运动时间为
.
(1)试证明四边形是正方形;
(2)写出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运动几秒钟时,面积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EFGH的面积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是5:8?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说明: 把“边长为1cm”改成“边长为4cm”,这样便于学生计算,在配方时尽可能地不出现分数;
把原来的选择题设计成一道几何证明题,这取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华师大版)初中三年级(九年级)(下)第27章《证明》例2,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材,注意课本的典型例题及其解法。这不但可以考查几何演绎推理能力,而且为第二问的解答作铺垫;
第二问改编后,使得问题更加简明,目的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和解答;
将第三问改编成存在型问题,同样使试题形式活泼、新颖,同时还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创新能力。
7.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九年(1)、(2)两个班90名学生进行试题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
|
|
0分 |
1---4分 |
5---8分 |
9---13分 |
14分 |
|
人数 |
9 |
25 |
15 |
29 |
12 |
|
百分比 |
10% |
27.8% |
16.7% |
32.2% |
13.3% |
绘制成统计图如下:
(注:本试题满分为14分)
从统计图表来看,本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其中优等生表出较强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与书写习惯。现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列举如下:
(1)在求证第一问时,有些学生只证明了四边相等,没有证明一个角等于
90°;也有些学生只证明一组边对应相等,而没有证明四条边都相等。
(2)也有极少数学生用A.A.A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列出函数关系式后,配方时出错,常见的错误有:
(4)在求最值时,不会用配方法,而是直接令t=0,求S的值;
(5)书写不规范,比如:AEH=BFE=CGF=DHG,(将“”写成“=”)
(6)在求函数关系式时,有些学生把它设成
,然后再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也有少部分同学写成
;
8.试题的拓展与变式:
变式1:在试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追加一问:
(4)若将条件“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改为“点E、G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点F、H以2cm/s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四边形EFGH的面积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吗?若有,请求出这个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四边形EFGH的面积有最小值,最小值为7,此时
。
变式2:还提出下面一个问题:
(5)在运动过程中,连结EG,试猜想线段EG一定会经过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易证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AC、EG是对角线,所以EG一定经过AC的中点。
(2)当n=3时,如图,由题意可得,
,要使
,
9.试题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在初三复习备考中,首先要把七至九年级的数学教材系统梳理几遍,根据各自的习惯,构建有自己特色的知识网络体系,做到随时可以清楚的回忆相应的知识板块与相应的解题策略;重视各重点知识块的连结点与交汇点,这通常是命制综合题,考查数学能力目标之所在。
其次,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仔细分析解题思路,思维方法及蕴涵的数学思想,因为综合题也常常是通过对教材中典型问题的深化和发展形成的。因此,数学复习应该以教材为主,其他参考资料为辅,重视教材中典型例题的一般解题思路,重视这些题目的变式训练。
最后,通过自己不断地对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能进一步理解问题的本质、命题者的意图,优化解题过程,探索规律,形成有自己独特的解题风格,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