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茶与《七碗茶歌》
何为申时茶:下午3点至5点喝茶为申时茶
《七碗茶歌》,《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
《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1、最好的喝茶时间
申时:下午3点至5点。此时膀胱经当值(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重要经络),是全天最佳喝水排毒时间。
2、
八不喝:饱不喝,饿不喝,温不喝,烫不喝,浓不喝,淡不喝,多不喝,少不喝。
3、喝茶时的注意事项
1)坐姿:上身正直、正襟危坐,以保持中脉畅通;
双目微闭、舌顶上颚、双腿与肩同宽,脚尖微微内八字,有利于膀胱经更好的打开。男士将双手自然垂放在双腿上,轻握拳头,大拇指指尖顶住劳宫穴(手心);女士将双手大拇指相扣,左手在上护持丹田。
2)持杯:左手持杯以为礼、右手托杯以为敬.感恩之心以为品,双臂抬起,让身体中正平衡,呼吸会自然变得深邃!
3)腹式呼吸:呼吸之间承载着生命的能量,腹式呼吸方法调息,呼在前吸在后,通俗地讲,吐气时肚子凹下去,吸气时肚子鼓起来。
4)品饮方法:结合腹式呼吸法喝茶,可以分三个步骤,
一、边吸气边喝茶(可以吸出来声音),
二、茶汤含在口中用鼻子将气呼净
三、将茶汤咽下。(一杯茶在不烫着口腔的最高温度端起后就等喝完之后再放下)
4、 背景音乐
奏一曲舒缓悠扬、高山轻流般的乐曲,在音乐中调整呼吸,让我们全身心地平静下来。
5、茶与身体的对应关系:
第一碗:一碗喉吻润
第一碗茶汤入口,带走了口腔及喉咙里的杂气和杂味;嘴巴、喉咙得到滋润,清新舒适。
第二碗:二碗破孤闷
第二碗茶汤让我们的心情放松,所有的情绪都来自于我们的心念,因此放松心情,放下杂念,让自己投入在一杯茶中。
第三碗:三碗搜枯肠
此时的茶汤运行到腹部,促进胃肠的蠕动,胃肠消化不掉的多于物质喝完之后以代谢排出,为身体做减法。
第四碗:四碗发轻汗
茶汤的运化,我们会感觉到全身发热、微微发汗。
第五婉:五碗肌骨清
此时气走百骸,茶汤中的能量已经开始深入到我们的骨骼、关节,茶起了疏通和促进的作用。
第六碗:六碗通仙灵
茶在我们的体内流动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肝主目、肾主耳,耳聪目明就是最真实的体验。
第七碗:七碗吃不得也
七碗是一次茶修体验的基础茶量,要把茶喝到身体五心发热或是发汗,(五心即:手心、脚心和前心)
这时全身只有脚底的涌泉穴能明显感觉到热度,涌泉穴是肾经的重要穴位,这个时候把茶喝透还能够起到养肾续精的作用。
【申时茶养生功效】
申时把茶喝透彻,起到通经达络,疏肝补肾,肝主目,肾主耳,耳聪目明,神清气爽。坚持10/15天
可达到良好的排毒效果,身体异味,口气恶浊都会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对于皮肤保湿也有明显的数据证明,透彻的喝茶,皮肤的缩水率夏天提升20--25%,冬天提升10--13%左右。尤其是在夏天,本着寒病热治,申时喝茶,可去湿寒,补阳气。
唐诗人卢仝(公元?—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北京大兴)人。性嗜茶。他写的《七碗茶诗》,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反映封建帝王为了个人奢欲,当春惊蛰节时,驱使茶农入山采摘至精至好的阳羡名茶的情景:“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此诗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的无限情趣: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这首诗是咏茶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卢仝也以此诗传名于世。
http://www.wiworld.com.cn/UploadFiles/2014-09/302/2014091714525893651.jpg
【作者】
卢仝(775?-835),唐代,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年轻时隐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穷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之变时,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为宦官所害。其诗对当时腐败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被尊称为”茶仙“。
【评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广为人知和传颂,甚至在日本也极受推崇,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诗歌可分三个部分,不妨简言之为“得茶、饮茶、悟茶”。
1.得茶
开头写孟简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这本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其中“阳羡”为今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茶”则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为首选的贡茶,皇帝满足后会赐给近臣。宋代文豪苏轼曾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这还让人联想到苏轼与王安石间“王安石验水”的故事,可见当时阳羡茶、与巫溪水之精妙。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作为社会地位较低的白衣,获赠好茶三十片,确实是件乐事。“至精至好”、“开缄”、”手阅”等夸张的修饰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悦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而在“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之句中,可见对爱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过程也视为一种乐趣的情景。
2.饮茶
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这段《七碗茶歌》也最广为传诵。其大意是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俗仙,写得十分浪漫。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语言通俗,虽十分夸张,但在我们饮茶时多多少少也会有其中类似的感受。“发轻汗”、“毛孔散”想是爱茶人都会有的饮茶的一种快意与欢欣。这也许正是此段广为传诵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茶应该细品,曾在《试茶》中批评卢仝“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便失真。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实这是因为个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卢仝饮茶的一种快意,也不失为百姓一种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茶似乎给卢仝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这倒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常言“高山云雾出好茶”,一杯好茶从采摘、到加工,经历了劳作的茶农的辛勤,值得我们去珍惜。
【注解】
[1]走笔:谓挥毫疾书。
[2]月团:指茶饼。茶饼为圆状,故称。
[3] “闻道”二句,指茶农春天采茶之艰辛。
[4]”仁风”二句:意谓天子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纱帽笼头:纱帽于隋唐以前为贵胄官吏所用,隋唐时则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饰。有时亦指普通人的纱巾之类。
[6]碧云:指茶的色泽。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指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图文源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