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陇南文县白马人和宕昌羌人后裔的过年风俗

(2015-01-16 13:25:16)
标签:

白马人

宕昌羌

过年风俗

分类: 民俗研究

陇南文县白马人和宕昌羌人后裔的过年风俗

(一)白马人的过年风俗

在陇南,白马人的过年风俗也很有特色,内容丰富,仪式隆重。一般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过腊月三十的除夕夜被称为“过元”,各家都要在堂屋正中悬挂祖先画像,虔诚礼敬,以示纪念并祈求护佑。这天,家家要在堂屋火塘里生起大火,火塘中放一块牛骨头烧,意在让燃烧的牛骨气味驱走邪恶,祈福辟邪。到了晚上要藏好背篓和绳索,因为背篓像虎豹,绳索像毒蛇,藏好了背篓和绳索,就会在新的一年之中不遭遇虎豹和毒蛇。晚上全家守岁,直至鸡鸣,然后提上灯笼,打上火把,跑出家门,口里喊着“嗷唠,我领先!”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可以事事领先,不落人后。然后,全村寨男女老少聚集在在“过元”的地方,跪下敬神,完了之后各自回家过年。

白马人从正月初一至初三各自在家过年,不能互相串门。初四、初五两天在村寨里相互请客,但不能到外面的村寨去。初五那天务必要干一点农活,象征新一年的生产劳动开始了。从正月初一到初五,不准点火把、生街火(篝火),以免庄稼生黑米虫。洗脸水不准泼出门外,以免破财。不准炒玉米花,害怕牛背生疮。不准分掰馍馍,不准折断木柴,以免打烂家具和发生争斗。

从正月十三开始,是跳年节舞蹈“池哥昼”的时间,正月十五前后是年节活动的高潮期。四川南坪的白马人为黑熊部,戴黑熊头面具,四川平武为白熊部,黛戴熊猫头面具,甘肃陇南文县诸部为白马部,戴三只眼的“马王爷”神面具,演员们戴好面具,装扮整齐,就开始跳“池哥昼”舞蹈。

再跳池哥昼舞之前,先由三五个白莫在山神庙内敬神问卦,到凌晨时分,杀鸡祭祀大小山神,并将预先准备好的各类祭品抛向四方,放火铳三枪后,池哥昼舞手便大呼“嗷、嗷”,从寨子最高处的屋子奔向山神庙,开始着装打扮。中午时分,随着三枪火铳响起,池哥昼舞就从庙内或者村寨中某一固定地方正式跳起,现在村寨空旷地方跳,然后诸家逐户表演。池哥入户之时,都要放一声火铳,池哥、池母要大呼“嗷、嗷、嗷”,以壮其势。池哥到户后舞剑,意味着驱除邪恶,舞牛尾意味着拂尽苦难,而慈祥的池母则会带来吉祥。池哥(即超盖)和池母(即超母)被奉为山神的人格化身,到户后必须坐上座,任何人不能与之平列。敬献的酒肉必须先由池哥舞手品尝,然后其他人才能分享(参见田佐《陇南白马人传统民俗文化考察散记》,《陇南文史》第四辑)。

正月十三早晨,全寨人都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敞开门户,火塘上的吊锅里煮上肥肉,火塘边上煨上自酿的五谷酒后,从四面八方赶到跳“池哥昼”的地方,观看“池哥昼”表演。“池哥昼”是文县铁楼乡白马人过年时跳的“傩舞”的俗称,表演时由9人组成,包括“超盖”4人(相传为白马人祖先的4个儿子,老大为天王、老二为地神、老三为金刚、老四为门神),“超母”2人,(即二位菩萨一曰音慈、一曰慈母),还有“只玛”3人(相传为白马人的祖先从四川蛮坡渡——今四川江油北迁时,由一名男子带路,而此人后来与一名白马女子私奔,并且生下一男孩,所以遭到白马族人的蔑视,成了舞蹈中的三个丑角,也即“池哥昼”中扮演的老翁、老妪和小男孩)。“池哥昼”表演时,4位“超盖”翻穿皮袄,足登毡靴,身背一串铜铃,头戴青面獠牙的木雕面具,身后拖着一条用羊皮卷成的尾巴,左手执兵器(象征力量和勇敢),右手执牛尾拂尘(象征驱邪除祟),舞姿粗犷豪放。2位“超母”(即菩萨)身穿飘洒的宽袖对襟长袍,戴着慈眉善目、自然微笑的木雕面具,挑起轻盈的舞步。3个“只玛”(丑角)脸抹锅墨,老翁身穿麻布长衫,头戴草帽;老妪头缠绣帕,身着便衫,着饰项链、耳坠;小男孩身着本民族的一般服装。他们没有固定的舞步,即兴表演,滑稽诙谐,以逗人欢笑为目的。池哥昼表演还有一个剧情:只玛“小猴子”突然病倒在地,池哥和池母围住他不断舞蹈,伴以驱邪、招魂等巫术动作,最后,那个只玛终于复活,巫文化的表演惟妙惟肖。现场表演结束后,按照惯例要到全寨每户人家上门表演,其路线是按照传统的路径,先后顺序不能随意改变。节后,其服饰全部封存,不能轻易动用(参阅王国基《陇南古代氐羌民族后裔服饰文化略论》)。

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至少要做一根火把,晚上,村民们要打上火把,登上村后的山顶,歌舞一番,迎请五谷神,然后沿着山路回寨子,燃起街火(篝火),全村男女老少手挽着手,围着篝火跳起了圆圈舞,人神共庆欢乐时光。一部分青年则要打上火把,跑步绕山神庙一周后返回,另一部分青年则在村寨边上迎接并点燃自己手中的火把,名之曰“迎火把”。然后,在一个空旷场地,预先堆积干柴,点燃熊熊篝火,并将火把集中于此,全村寨的人们围着篝火,手拉手挑起“火把舞”,也就圆圈舞。池哥昼活动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七或十八)是“送神”的日子,当池哥昼到最后一户时,突然有一男子如醉酒发狂,此即“神附体”,多名小伙子要将其按倒在地,胡乱鼓捣一会,名曰“神”,然后,人们推着神汉到一棵古树(神树)下或者崖边,全村寨的人们在一位白莫的带领下,跪倒在地,然后放火铳数响,鸣鞭炮若干,由白莫主持烧纸、焚香、打挂,祈求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进事先做好的纸船,再将纸船放进河水中冲走,这就是“送神”。送神之后,年节即告结束(参阅王国基《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探析陇南民俗之闺奥》,田佐《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考察散记》,陇南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陇南文史》第四辑)。

(二)宕昌羌族后裔的过年风俗

在陇南,宕昌羌族后裔(现多为宕昌藏族),祭天的仪式也很隆重,其“祭山会”和祭祀舞蹈《羌巴舞》影响很大。据《北史·宕昌传》记载:宕昌羌人“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凡是宕昌羌人居住的山寨,每过三到五年就要举行一次“祭山会”,此即民间所谓的“扎山”,目的是祈求天公和山神护佑,保护庄稼丰收,牛羊成群,人寿年丰。祭山会上,由苯苯教巫师“本本”头戴法帽,手执法器,口念“本本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主持祈祷仪式。仪式结束后,还要到村寨后的“神林”前,集合全村寨的男人,在村(寨)长的主持下,焚香点烛,杀羊洒血,祭奠本寨主神。此后,村(寨)长还要按照祖训,宣读防火护林、保护庄稼、治安联防、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村民公约》。宣读完毕后,要将正本收藏备查,副本火化,奉请寨主神监督执行。

这种古俗和新规相结合的祭神仪式,虽带有原始宗教仪式和信仰色彩,但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参阅王国基《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探析陇南民俗之闺奥》,陇南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陇南文史》第四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