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圣杜甫与陇上桃源仇池山

(2012-02-22 17:55:44)
标签:

仇池

西和

诗圣杜甫

伏羲

三十六洞天

分类: 地方文史

 

         诗圣杜甫与陇上桃源仇池山

【文章来源】《民主协商报》2005年7月1日第三版

【作    者】甘肃陇南西和一中   魏泽民   742100  18993903815

    仇池山,又名、百顷山、仇表、仇维、瞿堆,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城西南约60公里处。因早期“其上有池,故曰仇池”(《三秦记》)。又据《水经注》记载:“仇池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壶。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仇池记》曰:“仇池百顷,周回九千四十步,东西二门。上则岗阜低昂,泉流浇灌。”仇池山还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四周悬崖陡峭,只有一道可通,上有良田百顷,泉水九十九眼,可煮土成盐,能避世如桃源。《元和志》云:“仇池因山筑城,四面壁立,峭绝陡固,石角外向,自然有楼橹却敌之状。”

    仇池上地处南北交通之要冲,控入川孔道之咽喉,襟川陕,带甘青,进可攻中原,退可守蜀川,历来被兵家视为战略要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据之以呈其志,纵横驰骋川陕甘;创建前后仇池国,享国330多年。

仇池山还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相传仇池山的仇池穴就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洞。南宋罗泌编撰的《路史》云: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起”,“仇夷”即“仇池”,“成起”即“成纪”,也即天水秦安一带。西和学者赵子贤先生、西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博导赵逵夫教授在研究了大量古代典籍后,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观点,仇池山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说的刑天葬首的常羊山。《山海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今伏羲崖正前方有一山峰兀立如人头状,口鼻目发俱历历在目,清晰可辨,真乃自然造化之神奇者也。

   仇池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积淀,令无数文人骚客心向往之,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文化圣山和世外桃源,为此写下了无数吟咏仇池的诗词佳作,其中诗圣杜甫、坡仙苏轼都有诗作吟诵仇池。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月,评判战争打得正酣,天下百姓流离失所,诗圣杜甫也不得不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携带妻子杨氏(弘农人杨怡之女)、儿子宗文(乳名熊儿)、宗武(乳名骥子)、小弟杜占等一家大小流亡秦州(今天水),投亲靠友,先后在东柯谷、南郭寺居住,过着“负薪采橡栗”的苦难生活时,便对故书中所记之陇上桃源仇池山产生了向往之情。在其《秦州杂十二十首》之第十四首中写道: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与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时代的动荡,流亡的痛苦,生计的艰难,居无定所的尴尬,使诗人对和平安定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在诗中,诗人依据典籍记载,遥想仇池风物,以“万古”写“仇池穴”(即传说中伏羲出生地伏羲洞)之古老,用“潜通”写“小有天”之神奇,把“神鱼”与“福地”对举,将传说与现实结合,勾勒出了陇上桃源、人间福地仇池山的轮廓,表达了结庐仇池,安度晚年的美好愿望。也不仅如此,诗圣杜甫在其《秦州杂诗二十首》之第二十、《送韦十六》等诗歌中也多次提及仇池山,诸如“地记忆仇池”、“走马仇池头”等。这些诗歌一再表达了诗圣对福地仇池的一往情深,形成了诗圣浓郁的仇池情结。

   桃花源般的生活境地,不仅让诗圣杜甫心向往之,神游仇池,萌发了结庐仇池山,送老白云边的愿景,也让仕途失意的官场倦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憧憬不已,吟诗不迭,表达了与杜甫一样的生活理想和向往之情:“一点空明在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苏轼《双石》),希望自己能够“记取和诗三益友,他年弭节过仇池”(苏轼《见和仇池》)。坡仙甚至认为桃花源式的仇池山,堪与三仙岛之一的瀛洲相媲美,“除疑仇池山,又恐瀛洲蹙”,他说:“我念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壶中见九华诗》)。其实,坡仙在此所说的“太孤绝”的 “仇池”,并非指仇池山,二是指作者所收藏的一枚美石“仇池石”。该石也并非产于陇南仇池山,而是产于岭南的一种玉石。

   公元1092年(元祐七年),苏轼在扬州时,其表弟曾以双石见赠,其一为白玉,一为绿玉。玉上瑕斑纹路美绝,山色迤逦,有云纹穿于山脊,颇有孤险云高,“潜通小有天”之意趣,坡仙十分喜爱,才以“仇池”命名奇石,由此可见东坡居士对仇池山的钟爱。得此奇石后,东坡为显示奇石之高贵,曾以登州所产之海石作其底座,又以高丽所赠之铜盆盛之,此即东坡诗中所说的“盛以高丽盆,藉以文登玉”者也。苏轼因十分珍爱此仇池石,还曾想花百金购买碧透玲珑的九华石与之匹配。他曾写诗礼赞仇池石道:“赖有石盆作石供,仇池玉色自葱茏”(《壶中九华诗》)。可以说,坡仙对仇池是情有独钟,就连他的随笔小品文集也名之以《仇池笔记》,并写有《仇池论》一文。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桃花源似的福地仇池,自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吟咏过她,向往过她,想象过她,神游过她,结下了浓浓的仇池情结,生发过太多的仇池情思。清代学者赵翼慨叹“地偏恰似仇池穴,俗厚难忘畏垒乡”(《贵县途次》)。民国时期甘肃监察使高一涵也把仇池视为送老之地,栖息之所,说“我已无家堪送老,白云深处望仇夷”,这与杜甫“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诗意相承,有异曲同工之美,都表达了士人们对仇池山上竹木扶疏、民风淳朴、桃源社会、富足安定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