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桃源仇池山
【文章来源】《陇南日报》2005年8月27日第4版
【作 者】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一中 魏泽民 742100
18993903815
仇池山,又名百顷、仇夷、仇维、瞿堆,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城以南约60公里处。因“其上有池,故名仇池”(《三秦记》)。
仇池山主峰伏羲崖,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属浸蚀褶皱地带,上土而下石,故植被茂密,且多洞、窍、窟、穴、龛。山作舟船状,分为上、下码头。三面环水,一面接山,“山在仓、洛二谷间,常为水所冲激,故下石而上土,形似覆壶”(《三秦记》)。这里所谓仓、洛二谷,即今之西汉水和羊马河(也叫饮马河)。按《水经注·漾水》:“汉水(指西汉水——笔者注)又东南迳瞿堆(即仇池山)西,又屈迳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巅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畴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上涌,润气上流者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说“仇池方百顷,四面陡绝。”山顶则“岗阜低昂,泉流浇灌”(《仇池记》)。
仇池山西南是岷峨山脉,东北是西秦岭山系,可东接秦岭,西连宕昌,南距汉中四百里,东去秦雍三百里,扼南北交通之要冲,控入川蜀道之咽喉,襟川陕,带甘青,进可攻中原,退可守蜀川,乃四方交通之枢纽,兵家必争之要地,实乃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仇池山“周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自然楼橹却敌,分置调均,竦起数丈,有逾人工”(《仇池记》)。仇池山有壁立千仞、天形四方之山峰为城,有西汉水、羊马河为池,天然城池,有逾人工,山高水深,易守难攻,所以,三国时期诸葛亮才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杨氏才据之以逞其志,纵横驰骋川陕甘,创建前、后仇池国,享国达三百多年。仇池古国遗址也成为仇池山最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仇池山还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降之地。南宋著名学者罗泌在其《路史》中说:“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相传仇池山伏羲崖仇池穴即为伏羲诞降之伏羲洞。其洞幽狭深邃,无人知其深浅。大清顺治年间西和县令江棻有诗赞曰:“深能容月入,狭不得霞飞”。伏羲洞平日烟锁雾罩,云霞明灭,神秘莫测。
仇池山还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刑天葬首之处。按《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然而刑天仍不服输,后又“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继续战斗。天帝又派贰负之臣断其右足,反缚他的双手,将他捆绑在疏属之山上,让这位炎黄战争中的不服英雄和战神演绎了一曲中国版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一英雄神话中塑造的刑天形象,受到了后人的敬仰,成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战斗,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诗赞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存。”这一著名神话产生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甘肃陇南的西和县。
根据陇南籍学者赵殿举(字子贤)先生、西北师大博导赵逵夫教授的研究,刑天葬首的常羊山,就是西和县的仇池山。因为仇池山的方位与《山海经·大荒西经》对常羊山的描述相吻合,又常羊与仇池、仇夷读音相近,乃上古时期的一音之转所致。今仇池山伏羲崖正前方有一山丘兀立如人头,口耳鼻舌目俱清晰可辨,真乃造化之奇者也。
仇池山上百顷沃土,醇美的泉源,丰富的盐卤,封闭的环境,使得山上居民长期偏居一隅,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他们不善商贾,安土重迁,与世隔绝,形成了古朴淳厚的民风,正如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所说的:“地偏恰似仇池穴,俗厚难忘畏垒乡”(《贵县途次》)。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耕田放牧,各得其所。有茅屋瓦舍、鸡鸣犬吠,有山歌对唱、牧牛晚归,有山岚晓雾、袅袅炊烟,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
仇池山泉水丰美,沃土百顷,据山为城,因河为池,天然楼橹,易守难攻的有利形势,令一些心怀异志的古代英雄无限向往。建安中,有氐人杨腾者,勇健多计略,为部落大帅,始徙居仇池,以百顷为号;公元296年(西晋太康六年)12月,略阳氐帅杨茂搜率部族四千家据守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并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前仇池国。仇池政权在各大国政治军事斗争的缝隙中生存,一有机会,它就对外扩张,扩大生存空间;一旦形势吃紧,就又依附于某大国,称臣纳贡,回守仇池,待机而动。
在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年代,仇池也是躲避战乱,东山再起的的理想去处:
——公元385年(东晋太元十年)7月,前秦大将吕光为避兵锋,先遣妻子石氏和儿子吕绍在仇池避难,到公元389年(东晋太元十四年)2月,吕光在姑臧(今武威)称帝建立后凉,才从仇池迎接妻子儿子回国。
——公元394年(前秦延初元年),前秦灭亡,太子苻宣投奔仇池,依附杨盛;
——公元396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武都氐酋强熙围攻上邽,被后秦姚硕德击败,逃奔仇池;
——公元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后秦天水太守赵温被东晋击败,逃奔仇池,充任杨难当府司马;
——公元419年(东晋元熙元年),漒川羌族豪帅彭利和被西秦兵击败,单骑逃入仇池避难,为仇池氐帅杨盛接纳;
——公元424年(宋元嘉元年),南安氐酋豪帅焦文珪为避祸乱,徙居仇池;
——公元426年(刘宋元嘉三年),陇西辛澹逃奔仇池……
仇池山有古老的神话,厚重的历史,有古朴的氐羌遗风,
桃花源般的生活环境,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令无数仕途失意的文人雅士为之倾倒,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武陵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的乐土乐郊。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圣杜甫流寓秦州(今天水市)期间,就“读记忆仇池”(杜甫《秦州杂诗》之第二十首),对仇池山心向往之,神游仇池,写下了著名的《秦州杂诗》之第十四首。诗云: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时代的苦难,流亡的痛楚,生计的艰难,居无定所的尴尬,让诗圣对远离战争的安定平静生活憧憬不已。作为一介平民诗人,他唯一的愿望是结束战争,结束流亡生活,到桃花源般的福地仇池结庐而居,过上和平安定的田园生活,一养老送终。在诗中,诗人依据古籍中的一些记载,遥想仇池风物,神游福地仇池。诗人用“万古”写伏羲传说的久远,用“潜通”写“小有天”的幽深神奇,将神鱼与福地对举,把传说与现实结合,勾勒出了陇上桃源、人间福地仇池山的神奇,表达了对仇池山的向往之情,发出了“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的浩叹,写出了在福地仇池结庐养老的愿望。不仅如此,诗人还在《送韦十六出任同谷防御判官》等诗中多次写到“受词太白脚,走马仇池头”,“藏书闻禹贡,读记忆仇池”等诗句,多次表达了诗圣杜甫的仇池情思和在仇池养老送终的愿望。
福地仇池不仅让诗圣杜甫心向往之,也让仕途失意的官场倦客,北宋文坛领袖苏东坡情有独钟,憧憬之至,吟唱不迭,发出了如杜子美一样的心声:“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双石》),渴望自己“他年弭节过仇池”(《见和仇池》)。坡仙还将仇池山与传说中的三仙岛之一的瀛洲相媲美,甚至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初疑仇池化,又恐瀛洲蹙”,说“我念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壶中九华诗》)。其实,坡仙在此所说的“太孤绝”的仇池,并非仇池山之谓也,乃仇池石之谓也。仇池石也不产于仇池山,而是出自岭南的英石。公元1092年,苏东坡在扬州时,其表弟曾以双石见赠,一为绿色,一为白色。所谓仇池石,盖绿石之谓也,其色泽温润,瑕斑美绝,造型孤高云险,似有云雾穿于山脊,真的是“仇池玉色自葱茏”。其玉有覆壶之山形,迤逦之山色,潜通之诗意,乃玉中绝品、孤品,东坡十分喜爱,视为至宝,才以诗圣仇池诗意命名为仇池石。由此也可窥知东坡学士对仇池福地的一往情深。得此石后,苏东坡特以高丽(今朝鲜)所赠之大铜盆盛之,又以登州所出海石做底座,此即东坡诗中所写的“盛以高丽盆,藉以文登玉”。苏轼还曾想不惜斥百金购得碧玲珑的九华石与仇池石匹配,以求使仇池石不显得孤单。
苏轼对仇池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就连做梦都想到仇池一游,到仇池卜居,远离官场,过几天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苏轼晚年将自己的随笔式小品文集命名为《仇池笔记》,并做了《仇池论》一文。遗憾的是一代诗圣,一带词宗都只能神游仇池,梦游仇池,却终未登临仇池。
作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的西部名阻仇池山,以其独特的地貌,多样化的植被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产生了巨大魅力。仇池不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之地,也是刑天葬首之所;仇池不仅产生过中国道教中仇维等最早的一批神仙,也是氏族杨氏发祥发迹之地;不仅生成过中国最早最发达的文化带之一
——池成纪文化带,也是诗圣神游,词宗向往的洞天福地;仇池不仅是西部多民族区域氏族冲突与民族战争的多发地带,也是西南西北民族商贸与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仇池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里不仅成为植物的王国,龙蛇的世界,也成为神话的宝库。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吟咏过仇池,想象过仇池,向往过仇池,梦游过仇池,发生过几多仇池情思,结下了几多仇池情结,仇池令她们魂牵梦萦。
作为西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山和旅游景观,仇池山上有伏羲诞降处伏羲洞,有刑天葬首之丘墟,有氏杨氏创建的仇池古国遗址,有华胥氏所屡的大人足迹,有氐羌遗风遗俗,有晋杨将军祠遗址。不仅有金龙滚珠之飞瀑,天旱不涸之奇谭,有雨天不溢,旱天不减之无根水,也有麻崖洞,天地泽,悬空崖,八卦台,玉女峰,伏羲崖,南天门,点将台,天桥等自然景观。
福地仇池是一颗生在深山人未识的山水明珠,是一座被历史尘埃封闭的文化宝库。它‘虽无琼台朱阁,却有桃花流水。其雄峻之容,壮丽之观,即四明,天台,青城、崆峒亦未过此(大宋绍兴四年刻《仇池碑记》),视为陇上桃源,实不为过。
仇池故国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已开通了上山的公路,各种小型车辆可以直通山顶。又在伏羲庙旧址建了新的伏羲庙,还勒有赵朴初,沙孟海等书坛巨擘的榜书。仇池山在西部旅游业界正在升温,有望成为陇上旅游景观中的一颗明星。
(本位发表于2005年 月
日《陇南日报》,后收入《西和文史资料第三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