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校本课《小青蛙》听课小记
每周五下午是我校统一的特色校本课程《民间手工艺文化》的固定时间,今天去一年级组听了王亚男老师的一节《小青蛙》折纸课。
每当看着一张张五彩的手工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变幻,不一会儿就把各种奇思妙想呈现在眼前时,我就佩服的不得了。或许是自己手笨,存留在我记忆中的折纸除了纸船、纸鹤,似乎再难寻觅其它。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几乎把那仅有的一点折纸成就也要渐渐遗忘。还好能经常看到孩子们巧手下诞生的奇迹,让折纸这项古老的文化虽不能在我手中延续发扬,但能让我时刻感受它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与成就,所以我也就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着他们的快乐了。
首先,老师从上节课讲到的小燕子是一种候鸟,在这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它们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而有一种小动物也从冬眠中醒来引出了课题——小青蛙。
接着,老师出示了一首关于小青蛙的儿歌,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来朗诵:小青蛙,呱呱呱。水里游,檐上爬。吃害虫,保庄稼。人人都要保护它。然后,和学生谈话通过儿歌都了解了哪些内容,适当引出益虫的概念,告诉大家不要去捉小蝌蚪,进行情感教育。课进行到这,似乎和折纸校本课还不粘边。但是我想的是,校本课程既然是以“校”为本,学校自主开发的利用本土资源为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实现国家的育人目标而开设的课程。那么,它的课堂应是开放的、丰富的和多元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育特点,儿歌对其学习和行为习惯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把儿歌引入校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儿歌的朗诵中,老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读出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诵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美、享受美的能力。
接下来,老师一步一步示范折小青蛙,学生一步一步学习。这个过程很有条理,学生学得也非常认真,老师折纸的术语我感觉很规范,而学生理解的却很准确,明显比我的理解能力要强,比如什么是双三角,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这个班,上学期的折纸教学进行的非常扎实。其实,无形当中,老师也给学生进行了做事有条理,有顺序的习惯养成教育。我仔细观察,虽然老师教的很耐心,但是必须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努力在别人后面奔跑,还是赶不上。这时,一些在折纸方面有“超能力”的同学没有接到老师指令就悄悄的帮起了努力奔跑的孩子。我一方面感到很欣慰,一方面又在想如何让现代教育的本质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发展得到提升呢?也就是让这部分孩子也能获得折纸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呢?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下次折纸课前先把内容透露给这样的孩子,他们能通过课前先于别人的努力习得后再由他们来教其它同学呢?或许可以一试。
不一会,全班花花绿绿的小青蛙就折好了,然后老师让大家给自己的小青蛙背上画上花纹,问题也出现了。孩子们在课本中见到的青蛙较多,可平时是疏于认真仔细的观察的,所以要求画花纹而没有任何的参考和生活常识,孩子们画得就天马行空,任意涂鸭了。我觉得老师给孩子放一段视频,让孩子们仔细认真的观察过后再画,即使不像但也不会有知识的偏差。
画完花纹,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图画本中自由展现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把小青蛙粘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个过程用时很长,直到下课仍有一部分人没有画完。我们说允许孩子们有一定的差异性,每个个体的发展进程都是不一样的,孩子没有画完没有关系。这个过程也可以不在课堂中来做,换成其它的也未尝不可。比如,当学生完成了小青蛙的折纸后,老师给他们放视频观察真得小青蛙到底长什么样,它们除了冬眠还有哪些生活习性。然后老师可以讲述关于小青蛙的绘本故事,听完故事后再来任意的画自己头脑中的与小青蛙有关的图画,课后再把自己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我觉得这样就可以把校本课程的学习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除了必要的“折”,更是借助“折”这个平台,把学生“度”向阅读。这样的校本课程慢慢积淀,慢慢成长,使之真正成为学科课程的延伸拓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所以未来一二年级的折纸校本课程应走一条“折—读—讲—画—展”的思路。我很期待,也会努力践行。
2014.3.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