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五)——过度辩证效应

(2012-02-20 20:59:5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频道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五)——过度辩证效应

要点:

        人们之所以会持续从事某一项活动,通常是因为有某种程度的动机所驱使。一般来说,动机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内在动机,也就是个人对该项活动感兴趣的程度。其二是外在动机,也就是所谓的外在诱因;通常来自个人做了某项活动之后,他可能会得到的奖赏。

        斯腾伯格(Sternberg)等人曾经做过以下的田野实验(指实验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而非实验室里的环境;千万不要误会是在乡下的田里做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国小学童,然后介绍给他们一种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当然很开心地就玩了起来,每次平均可以认真地玩游戏大约20分钟。一个星期之后,实验者随机地将这些孩子分组,他们对a组的孩子们说:“如果他们愿意玩游戏再久一点,玩得愈久就会得到愈多的奖金。b组的孩子则不做任何的处置。刚开始,a组的孩子们玩得更起劲了,大约可以维持30分钟的时间,超过b组的20分钟。再过一周,实验者对a组的孩子们说:“不好意思,因为经费被缩减了,所以现在玩游戏没有办法再提供奖金。从那一天开始,a组的孩子们玩游戏的意愿大幅减低;虽然b组的孩子也因为对游戏有点腻了,小幅度地降低玩游戏的时间,但是数天之后,b组的孩子还愿意玩个十几分钟,而a组的孩子几乎根本都不想再去碰那个游戏了。

        斯腾伯格等人把这个现象称作是过度辩证效应,意思是内在动机的强度,有可能会因为外在动机的加入而遭到破坏。一件他原本就喜欢做的事情,可能会因为我们不必要的奖赏,让他误会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为了得到那份奖赏,结果一旦奖赏消失,他也就失去做某一件事情的动机了。

思考:有100多项研究证明: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会削弱很多活动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除了对事情本身满意——激发我们去做不是必须做的事情的理由之外,没有任何强迫的原因去做一件事情。不论是当前的教育体质,还是媒体舆论,现实的种种都不允许我们再使惩罚教育,那么就有很多教师把物质奖励过多的应用在教育孩子上,其实不管是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控制越多,学生所学知识内化的就越少。拿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来说吧,经常会对孩子允诺:你这次期末考试考好了,我就给你买高档玩具,带你去玩,允许你玩电脑游戏,吃肯德鸡麦当劳之类的。更有甚者给孩子以金钱的奖励。殊不知,这种手段用的越多,孩子的“胃口”也就越大,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却反而下降。仿佛学习就是为了得到物质的奖励,而不是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中国自古以来都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不古人怎么会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骨。”这些仿佛都在印证着读书是件“痛苦”的事。犹太人和我们的教育不一样,他们在孩子刚刚懂事时,就会在书本上滴上蜜蜂然后让孩子去舐食,其用意是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学习是快乐的。所以我觉得教育还是要靠影响和激励,不断的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使他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总是保持一种旺盛的,坚持不懈的向上追求的积极人生态度,这是最重要的。不要把奖励和惩罚当成教育的两条拐棍,撇开了就不会走了。有句话说,使马走到河边容易,而让马主动饮水却难。所以有人想到,让马吃一桶盐它不就会主动去喝水了吗?当学生对知识产生无比的渴求时,他就会主动去找水了。我女儿最近开始学习钢琴了,之前她学习过电子琴,古筝,都没有坚持多长时间。所以,这次我吸取前两次的经验,对她学琴这事我不太上心,仿佛是可有可无,其实我在暗地里也在观察她。她发觉我不再强迫她,而她自己到变得的主动了,每天回到家主动的练习,也总是自己提出每天坚持去找老师练琴。对这件事我没有采取任何奖励或惩罚的手段,但到目前收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至于怎样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内容就会有不同的方法,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我们去不断的研究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月20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