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时代集邮文化的必要之举——祝贺《中国集邮大辞典》修编
(2023-04-17 09:17:46)分类: 广而告之 |
发展新时代集邮文化的必要之举
——祝贺《中国集邮大辞典》修编
《中国集邮大辞典》新一轮修编工作在京正式启动,这是癸卯之春我国邮坛的一件值得庆贺的盛事,对于加强和促进我国集邮学术体系建设,弘扬和发展我国新时代的集邮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集邮大辞典》是具有学术性、资料性、指导性、实用性的大型集邮工具书,也是当代中国集邮学术研究和集邮图书出版的重要成果。《中国集邮大辞典》问世27年来,不仅得到国内集邮界的广泛关注,也在国际邮坛引起高度重视,先后4次在亚洲和世界集邮展览中获得较高奖项。
《中国集邮大辞典》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组织编纂,从1996年至2009年,先后推出过三个版本。1996年的第一版具有开创性,凝聚了当时国内老中青三代集邮家的集体智慧和大量心血;1999年,为弥补初版因时间仓促留下的缺憾,根据读者的要求和出版社的建议,再版了《中国集邮大辞典(修订版)》;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举办前,出版了《中国集邮大辞典(2009版)》。
14年之后对《中国集邮大辞典(2009版)》重新修编,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重新修编是为了增强《中国集邮大辞典》的时代性、规范性和适用性。《中国集邮大辞典》之所以称之为“典”,主要在于它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由于集邮辞书涉及邮驿史、邮政史、邮票史和集邮的所有方面,涵盖面广、知识容量大。一方面,随着集邮研究的深入和使用过程的检验,原有的辞条面临着进一步修正完善的需求;另一方面,近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邮政部门的支持下,我国集邮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和繁荣,同时在信息化时代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情势下,与邮政、邮票和集邮相关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和新的概念。为了适应集邮发展的形势、满足集邮者的需求,修订《中国集邮大辞典》的工作理应提上议事日程。
其次,重新修编符合大型辞书的修订常规。《中国集邮大辞典》作为中国集邮的百科全书,是几代人集邮研究成果的积淀,凝聚了此前编纂和修订者的大量智慧和心血。然而,《中国集邮大辞典》与其他类型辞书的共性,是都具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只是其周期长短,依据学科特点和客观需要而有所不同。如《辞海》通常每10年修订一次;《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周期一般在5年到10年;《新华字典》则每两三年就修订一次。《中国集邮大辞典》作为中国集邮的百科全书,其知识更新量和内容拓展度并不亚于许多其他学科,对《中国集邮大辞典》的重新修编顺理成章。
第三, 具备修编《中国集邮大辞典》的人才资源和组织资源。全国集邮联成立41年来,通过开展学术活动,组织编撰重点题材的集邮文献,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学术专长和文字功底的集邮专家。近几年全国集邮联组织力量完成的《中国集邮史(1878—2018)》《邮票上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等重点集邮图书质量上乘,出版后获得了集邮界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只要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高标准、严规范,审时度势,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通力合作,修编进度和质量就能够得到保证。不久前,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特向各省级集邮协会和行业集邮协会发出了《关于做好<中国集邮大辞典>修编工作的通知》,要求他们组织力量“认真梳理本地区、本行业近15年取得的新成果,深入挖掘集邮新词汇、新术语,提供适合编入词条的集邮新事物、新概念、新名词”,提供“集邮大事年表,选列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事件”等。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为修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集邮大辞典》的新一轮修编,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开弓没有回头箭,文化自信莫彷徨。群策群力攻难关,宏篇巨制如愿偿。(本报特约评论员 葛建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