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集邮在路上——陈雁问答录

(2023-03-29 08:35:02)
分类: 广而告之

我的集邮在路上

——陈雁问答录

我的集邮在路上——陈雁问答录
陈雁在河北金山岭长城  王宏伟摄影



我的集邮在路上——陈雁问答录格尔木长江源纪念封


我的集邮在路上——陈雁问答录
东郊椰林极限片


我的集邮在路上——陈雁问答录
十字绣窦尔敦


问:近几年编辑过您的很多文章,您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的集邮在路上。看似一种自我定位,是基于你每年多次游邮之旅,还是另有含义?

答:葛建亚会士说过一句话:集邮,玩玩而已。我特别赞赏这种风轻云淡的态度。集邮就是玩,集邮有多种玩法,对一个人而言,什么都玩是不可能的。带上邮票去旅行是我选择的玩法。从2016年起,我有计划地游邮了16个省(市、区),游览300多个邮票上的风景名胜原地和名人故居纪念馆,走进了1100多个邮局,盖邮戳,寄封片,拍照片,写游记,乐此不疲。顺便说一句,我的邮票既不是按照题材类型也不是按照发行时间来摆放,而是查明原地,以省为单位分别放进册子里,主要是方便行前准备。“我的集邮在路上”这句话算是一种自我定位,表明我的集邮以“游”为主,人时常在游邮的路上。但同时也有另一层含义,集邮如同踏上一段旅程,邮海无涯,学无止境,对集邮的感知、探求、收获都在进行中,并且坚信,最有趣的永远在“下一站”。

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将“游”与“邮”结合起来,游邮结合给你的集邮带来哪些收获?

答:我认为到邮票的原地去看看要比翻邮册有趣得多,用封片票戳记录自己的足迹是集邮对我旅行的一种助力和奖励。其实最初并没有想到游邮结合,与许多邮人一样,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懂得攒邮票买邮票,然后就束之高阁。由于工作原因,我有大把机会游走在各地,买的邮品不少,但有戳记的东西不多,久而久之,看它们等于看画了。退休后,萌生了到邮票原地去看看的想法,2016年10月第一次为“邮”而“游”,从江西省走起,用16天走了8个地级市,11个县,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即使是疫情期间,我也是以每年3个省的频率出游。几年下来,对游邮的体会不断丰富又不断加深。邮票被称作方寸艺术,它的美是浓缩的,欣赏邮票之美既要掌中把玩,也需要还原与放大,还原与放大的有效途径就是到相关原地去,来一次沉浸式体验,手捧邮票,与山水对话,与历史对话,与邮票设计师对话,玩味中邮票会更出彩。外面的世界风光无限,旅行可以领略更多邮票以外的美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问:这么说您是“好动”的人?

答:不全是,我也可以“宅”在家中几天不下楼,抱着饼干盒子追剧或者看小说。

问:在我认识的女性集邮者中,您是一位兴趣广泛的人,您怎么看兴趣爱好与集邮的关系。

答:我想把“兴趣广泛”理解为“爱玩”,那样比较容易说事儿。我的小学是跟着父母在辽南农村下放劳动中度过的,父母是我的老师,跟他们学会了很多技能性的东西,如游泳、滑冰、绣花、唱戏、打扬琴,吹口琴等,父母爱玩也爱看书,还喜欢收藏,直到老年他们仍然经常走进电影院、剧场看演出,他们乐观豁达的性格对我影响很大。集邮本身就是一种兴趣爱好,集邮不是孤立的,它涉猎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我一直认为玩集邮需要深厚的学养支撑,而在这方面我欠缺的东西太多。面对一枚邮票,如果你能说出一二,那要归功于以前的知识积累,若你读不懂邮票,那就是知识欠缺,事实上,邮票上的东西有很多是我没见过,不认识,看不懂的,但我有兴趣一探究竟,弄明白那是什么,为什么,可能仅限于弄懂字面意思,但这种“浅尝辄止”有助于读懂邮票,能读懂邮票就OK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集邮的主题方向,也可以因为对某一题材的邮品有兴趣而钻研相关知识,总之,集邮需要兴趣的陪伴,知识的助力。

问:除了游邮,还怎么“玩”邮票?

答:用十字绣将邮票图案绣在布上,也可以根据邮票内容自创图案,虽然十字绣的表现力受针法所限,但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问:看过您写的京剧方面的邮文,也听您唱过京剧,是受家庭的影响还是纯属个人爱好?

答:家中没人搞戏曲,但我父母都是京剧戏迷,就我个人而言,对京剧的喜爱是从童年开始的,我家中有很多剧本、曲谱、节目单、门票、录音带、光盘等。已发行的与京剧相关的邮票大都是我反复观看,耳熟能详的剧目,所以可以品评一下邮票,如《我看邮票上的“样板戏”》系列邮文;还有《“三国”邮票与“三国戏”》系列邮文,我将小说、京剧、邮票打包起来,议论一番,很热闹。我曾经质疑《京剧旦角》的8枚邮票中为什么没有老旦,也曾写文章为现代京剧《杜鹃山》没有登上方寸而惋惜,撰文上万字解读邮票上的京剧生、旦、净、丑人物形象、服饰以及舞台上的名家名角,这一切都归于我对京剧的熟悉和对集邮的喜爱。

问:您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吗?

答:要看“读书人”如何定义,如果仅仅从读书的数量而言,我算个读书人,但如果从“读书明理”“知行合一”的角度,我差得远了。

问: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出过邮票,除《西游记》邮票外,你都写过精彩的系列邮文,为什么没有写《西游记》邮票?

答:前面说过,品读《三国演义》邮票是结合京剧相关剧目一起写的,因为邮票的题目几乎与京剧剧目同名,将三国邮票与三国戏放在一起欣赏,增强读者的认同感。《读小说 品方寸》系列写过《水浒传》和《红楼梦》。我认为小说是小说作者的,邮票是设计师根据小说创作的,作为读者,我的目光和思绪往返于小说和邮票之间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拿着邮票去翻小说,会读出字里行间的画面感;捧着小说再端详邮票,领悟和体味设计师笔墨增删的“小心事”,有趣的很。

《西游记》邮票我都有,但我没有读过小说《西游记》,所以自觉没有资格品评《西游记》邮票。

问:从您的邮文中可以看出,您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对小说人物和邮票图案都有自己的见解,听说还有一些《红楼梦》的收藏?

答:《红楼梦》小说和邮票我都非常喜欢,家中有5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小说,解读评论《红楼梦》的书籍、画册30多本,还收集了不同时期的《红楼梦》小人书、明信片、美术封、书签、影视剧的光盘、唱片等等。但若论对四大名著的喜爱,我选《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已经好多年不看了,但《三国演义》是我隔段时间就会重温的书,几十年放不下。

问:您的游邮中,有没有在你看来是不可复制的旅程?

答:有。2019年7、8月间与40多人同行,有了一次“长江万里行,集邮新征程”游邮活动,用29天的时间完成了从三江源到长江入海口的旅程。我是这么看,与那40多人还会有相聚之时,但不会是再走长江;我有可能再走长江,与那40多人同行是不可能的。

问:如果现在选一个城市去游邮,您会选哪里?

答:呼和浩特。因为她是我唯一没有去过的省会城市,特别向往。

问:在您眼中,有没有邮票画面与实景相差很大的?

答:有,岭南庭园。《岭南庭园》邮票是1998年发行的,我是2020年11月去广东游览这4个名园,我看到的庭园十分秀美,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不论是布局还是造型都十分考究,面积不大,但算得上步步有景,实景园林带给我的赏心悦目远胜于邮票。还有一种反差,就是看邮票比看实景舒服,那就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邮票上的莫高窟古朴又不失华丽,我最近一次去敦煌是2021年9月,景区管理部门将游客编组,每组在导游的引导下只能参观10个洞窟,看到的景象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我相信那些壁画和雕塑都曾经瑰丽无比,栩栩如生,但是岁月如刀……所以,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还是多看邮票吧。

问:有过国际旅行的经历吗?对外国邮票有兴趣吗?

答:因为工作原因,我曾经到过五大洲60多个国家,退休后自己去了北欧四国,因为之前没去过北欧。对外国邮票没什么特殊喜好,经常是买了带回而已,缺少目的性。国外的很多书店和旅游景点都有卖信销票的,一个信封里装着百八十枚邮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只要1美元。很多东欧国家,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的专题类成套邮票,如动物、花卉、鸟类、体育、美食等邮票放在精美的邮册里,价格不高,可作送人的小礼物。九十年代在日本札幌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看到过卖中国邮票的,都是七八十年代的JT票,价格比国内市场略高,同事买了好多,我却凡心未动,那时的想法是新邮票有一套就够了。

问:您集邮多长时间了,您认为自己的集邮在什么水平上?

答:我的集邮可分为攒邮票、买邮票和玩邮票三个阶段,攒邮票的时间最长,玩邮票的时间最短。从小学起就向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要信封,揭邮票,参加工作后,正巧有条件收到大量的国内外信件,使揭票手艺得以继续。随着办公条件改善,电传、传真、电脑等应用的普及,信函明显减少,代替揭票的是买票,而真正坐下来思考自己的集邮方向、玩的方式是2016年以后。至于集邮水平,打个比方吧,下围棋有业余级别和专业段位之分,在专业段位中九段为最高,初段为最低,我的集邮处于初段,因为我至今没有编组过邮集,也没有出版过邮书。组集和出书是集邮活动中较高境界的体现,是高度用脑的智力比拼,而我,尚处在带上邮票去旅行的体力劳动阶段。不过,站在排尾有一个好处(阿Q一下),那就是能看清前面人的玩法。

问:据我所知,带上邮票去旅行是全国很多邮友都在玩的一种方式,他们将旅游、集邮、交友相结合,称之为“三U”,你的游邮有什么不同?

答:看过很多写“三U”的书籍、文章,我与“三U”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少了一“U”,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是一人独行,也几乎不去打扰当地的邮友。独行可能不适合所有人,这跟钱没关系,它需要的是旅行常识与经验,但独行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效率高,吃住行统统自己说了算,有道是“独断专行”嘛。

问:跑了这么多地方,见识了太多的人和事,有什么让您特别震撼的吗?

答:可能与年龄和经历有关,能让我特别震撼的不多,可以分享一下我喜欢看水电站,它让我震撼,上过邮票的葛洲坝、长江三峡、小浪底、刘家峡等水电站都专程去看过,那种震撼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还有一种不叫震撼叫欣喜,也是非常可贵的,从雁荡山下来为《雁荡山》邮票寻得一枚“雁荡”邮戳时;在汨罗市弼时镇为《任弼时》邮票盖上“弼时”邮戳时;刚参观完地道战展览馆就有“冉庄”邮局出现在面前时,那种欣喜源自我和票戳之间,集邮人都懂。

问:就游邮而言,有什么经验或教训要对邮友说的吗?

答:首先,行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没准备好就不要出门。其次,很多地方的集邮公司是需要登门拜访,多聊一会的,他们不仅有邮品卖,还有戳,有邮局和景点信息,经常有赠品,对你的帮助要超出你的想象。再次,经常遇到景区主题邮局关门,或邮局休息,但只要有邮箱,不妨投个封片进去,然后只管回家等,信箱总有一天会打开,封片收到是惊喜,寄丢了不抱怨,我投寄的封片有2个月后到家的,有半年后到的,最长的一枚封在11个月零16天后才被取出盖戳销票。还有一点,千万别相信“此次不去,下次再说”,很多地方错过了“此次”就很难有“下次”,既然踏上了这块宝地,就不要放过每一撮羊毛的快乐。

问:对未来的集邮有什么想法?

答:对全社会的集邮情势不敢妄加预测,对自己的集邮未来倒是想法多多,完成了《中国鸟》十字绣后,又开始绣《京剧脸谱》。游邮是要继续的,还有16个省(市、区)没走,每年还有新邮发行,不断产生新的邮票原地,我的集邮路还很长。已经着手将游邮中实寄的封片扫描成电子版,按照邮戳的日期顺序,绘制成xx省(市、区)游邮图集,这将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常做的事,为的是他年老去,无力翻邮册之时,只需触屏就可重温我的游邮旅程,自嗨其中了。(记者 王宏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