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集邮史》主编李近朱纵论集邮者与集邮及集邮文献的关系

(2023-03-21 13:07:08)
分类: 广而告之

集邮是集邮文献的根

集邮文献是离集邮文化最近的文化载体

《中国集邮史》主编李近朱

纵论集邮者与集邮及集邮文献的关系

《中国集邮史》主编李近朱纵论集邮者与集邮及集邮文献的关系
图为李近朱老师展示为《中国集邮报》读者的题词。王宏伟摄影


高邮2023中华全国集邮文献展览即将拉开大幕,最近一段时间,集邮者对集邮文献的声音也逐渐热闹了起来。记者发现在集邮者中有两类群体,一类是集邮群体,收集邮票废寝忘食,而对收集集邮文献不闻不问,甚至对文献集邮者指指点点,似有几分看不起的意味。还有一类是文献集邮者,对集邮文献的收集、研究、展示十分痴迷,却放弃了对邮票的喜爱,不再收集了。

3月7日下午,记者敲开了《中国集邮史(1878-2018)》主编、原全国集邮联副会长李近朱老师的家门,请他谈一谈如何看待这两类几乎对立的群体?如何处理好集邮者与集邮及集邮文献的关系?今年78岁的李老师略微思忖了一下,旋即侃侃而谈——

李老师说,从中国集邮历史中可以看出,20世纪10年代、20年代集邮一开始,集邮文献也就开始了。三五个集邮者将编的一个小单子,哪怕是出让邮票的小单子变成印刷品以后,既使是一页或两页,留存下来,本身就是集邮文献,它记载了集邮活动的痕迹。所以,集邮文献是与集邮与生俱来的孪生兄弟。凡是有集邮活动,必然产生集邮文献,哪怕只是一个集邮会议的记录,印10份,给与会者看,看似简单,也是集邮文献。

李老师认为,只集邮不看集邮文献或只集集邮文献而不集邮,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对的。只集邮可以不收集集邮文献,但不能不看集邮文献。只集邮不看集邮文献的集邮者是瘸腿的,是走不远的。因为没有打开视野,没有丰富文化底蕴,没有增加邮识,因而,你的集邮成绩会有的,但来得比较慢,也不会大。

李老师表示,还有一种倾向,只收集集邮文献,但不集邮,这个倾向也是不对的。集邮文献的根是什么,就是集邮,所以,有志于集邮文献的收集者,你不必像获得高奖的传统、邮政史、专题等集邮者为了编组邮集而那样去收集邮票,但你至少要集邮,在你能力范围之内,在你的兴趣范围之内,你要集邮。这个集邮是集邮文献的根,因为集邮文献所写的任何的文字,都来源于邮票,来源于集邮。你不了解集邮,你怎么阅读集邮文献?所以我认为,只集集邮文献,不集邮票、不集邮也是一个偏颇,因为他扔掉了一个什么呢——根!

李老师明确指出,文献集邮者不能一门心思地集集邮文献,也应该很好地收集邮票,关照集邮,这样可以加深对集邮文献的理解。集邮者应该很好地去集邮,集的很有成绩,同时也要关注集邮文献,看、读集邮文献。

李老师坦言,大部分集邮者多多少少都有集邮文献的集藏,只不过有些专门收集集邮文献的更丰富、更齐全、更深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集邮者离不开集邮文献的。我不集集邮文献,但你到我家来一看,会发现我也有很多的集邮文献的收藏。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集邮文献是什么?集邮文献是离集邮文化最近的一个文化载体,邮票也离集邮文化很近,但集邮文献离得更近,因为集邮文献把集邮的内涵都写出来了,写出来了东西就是文化啊!

李老师最后说,我提倡集邮者要阅读集邮文献,至于集邮者收集不收集,不强求,完全自愿。我为什么提倡集邮者要阅读集邮文献,因为集邮文献不仅能增长我们的邮识,有些集邮文献本身就是工具书,离开它不行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它是集邮者攀登集邮高峰的阶梯。比如,煌煌巨著《中国集邮史》,更不能离开它,离开它就是忘记自己的老祖宗。所以,我对集邮文献的看法就是4个字——“不可或缺”!(王宏伟  黄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