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画作不是T28《奔马》邮票的“原作”

图1

图2
我养成了一个说不上是好、也说不上是坏的习惯,就是每次去中国美术馆看展览,总是先在展厅里转一圈,找展览中有没有上了邮票的原作。找到了,便狂喜不已,盯着原作上看下看老半天,又是拍照,又是合影,着急忙慌的样子让自己都厌烦,至于吗?不就是一幅上了邮票的“原作”吗?看完原作后,再将其他非原作匆匆瞥上一眼——再见。
前几天去中国美术馆采访,完后照例走进展厅看展,一眼盯上了徐悲鸿的一幅《奔马》画作(图1),立即大喜过望。心想,是T28《奔马》邮票中的一幅原作?不确定!于是急忙上网搜索T28《邮票》,与相似度极高的(10-9)邮票比较,但邮票太小,落款看不清,存疑。
回家后急忙打开邮册,找到T28《奔马》邮票,再与(10-9)邮票仔细比较,发现落款不一致,同时发现画作的几处细节也与(10-9)邮票有不同(图2)。于是确定,此画作不是同T28《奔马》邮票的原作。我有点失望矣。
曾经读过集邮者写的文章,说在什么地方看见了T28《奔马》邮票的原作,其实不是。对同一种题材的作品,画家本人会画多幅,或售卖或赠人,故有的集邮者看见的邮票“原作”,很可能是画家挥毫的“复制品”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