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王宏伟

(2021-07-18 15:51:26)
分类: 先睹为了“快”
我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之一)
王宏伟
我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王宏伟
图1

我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王宏伟
图2

我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王宏伟
图3

我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王宏伟
图4


    编者按:故宫博物院收藏了186万件文物,其中极少的部分、也是最精华的部分走上了邮票。这些文物在走上邮票之前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走上邮票之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特别是目前在故宫与52套故宫主题邮票同框展出的25件文物,当邮票与文物相遇时,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请看本报记者王宏伟的系列文章《我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

    多年前,有一部讲述年轻人争先恐后去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我年轻的时候,故宫有更多的文物等待修复,可人家不叫我去。而今我有了一点年纪,眼也花了,人家就更不叫我去了。不能在故宫修文物,可以在故宫看文物,特别是作为一名集邮者,可以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我这样做,故宫里的历代皇帝们都会欢迎的。
    5月18日,故宫主题邮票特展在故宫斋宫开展,52套故宫主题邮票和与故宫主题邮票相关的(上了邮票的)25件故宫文物同框展出,我乐不可支,开幕当天我就入宫看邮票上的文物,后来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入宫看邮票上的文物。徜徉在故宫主题邮票和故宫文物之间,那感觉好极了,如同故宫里的某位皇帝在欣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声明一下,我几次入宫看邮票上的文物,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通过我的专业相机的长焦距镜头看的(图1)。这样看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长焦距镜头当放大镜,让我的老花眼能更清晰地看见文物的所有细节。故与其说我是在故宫看文物,不如说我是在故宫拍文物。而且,我拍文物时,多是仰拍(单膝跪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将文物和文物后面上方的邮票拍入同一个画面(图2)。二是拍摄时稳定性强,照片不虚(为了保护文物,斋宫里的光线很弱,且不可以用闪光灯)。三是向故宫文物和站在文物后面的看不见的历代皇帝们致敬。
    每次入宫看故宫主题邮票特展展出的25件文物,我都是按展出顺序排列来看的,故每次与故宫文物的面对面,都是从展示的第一件文物——“清乾隆(1736—1795)菊瓣形朱漆盒”(图3)开始的。这件文物在邮票上的名字,是1993—14《中国古代漆器》(4—4)“清·菊瓣形朱漆盒”(图4)
    有一位收藏家这样说:“有三种树对人类的贡献最大,一种是茶树,一种是桑树,再有一种就是漆树了。人类从漆树上割取天然汁液一一生漆,由此发明了漆器。
    当然,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岂是我辈所能说清楚的,故在这里我就什么都不说了,上网一查就全都了解了。不说漆器,说什么?说《中国古代漆器》邮票。19931020日发行《中国古代漆器》邮票这一天,我无动于衷。一是因为这天是星期三,当时我正在《中国集邮报》实习(还不是正式职工),上班期间我是从不去买邮票的(至今也如此)。二是这套邮票我根本看不上眼,邮票中那只掉了漆的“木碗”和那只褪了毛的“鸭子”(人家是“鸳鸯”),极大地挑战了我对邮票好与恶的底线。直到19944月我正式调入《中国集邮报》编辑部后,因为年底单位发了一本1994年邮票年册,我才心有不甘地买了一本包括《中国古代漆器》邮票在内的1993年邮票年册。
    其实,4枚一套的《中国古代漆器》邮票并不是我都不喜欢,(44)“清·菊瓣形朱漆盒”邮票就是我很喜欢的一枚,特别是在故宫看见现实版的清乾隆(1736—1795菊瓣形朱漆盒”同款文物后,相见恨晚的指数简直爆棚。“大家看到这个漆器,是不是会有立即想捧在手里的感觉呢?这种感觉是对的,因为漆器的俗名就叫‘捧盒’。捧在手里会是什么感觉呢?会觉得重还是轻呢?其实这个漆盒很轻,不光这个外表是一个菊花的图案,捧在手里也和捧着一朵菊花一样轻……”此时飘来的解说员的讲解令我陶醉,我顿生一念,请漆盒背后看不见的皇帝们将漆盒从玻璃柜内捧出,让我也捧一捧吧!
    眼前的“菊瓣形朱漆盒”直径15.3厘米,高9厘米,和我欣赏邮票时想象的大小一致。漆面闪烁着富贵的光泽,色泽红润如珊瑚,似玛瑙,胎骨用丝绸及生漆制成,是清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如果时光倒流至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时,我家若有这样一个漆盒,我一定在里面装满花生、瓜子、水果糖。而今,我家若有这样一个漆盒,我只想在里面装满邮票……
    《中国古代漆器》邮票表现的4件“漆器”文物,(41)“新石器·朱漆木碗”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42)“战国·彩绘乐舞鸳鸯形盒”由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两件“漆器”文物,除了(44)“清·菊瓣形朱漆盒”外,还有同样精彩的(43)“元·剔红紫萼圆盘”。漆盘直径为27厘米,盘中刻一朵盛开的双瓣栀子花,旁刻4个含苞欲放的花蕾与穿插自如的枝叶,盘边雕朱漆卷曲香草纹……如果漆盘与漆盒同时展示就好了!我想入非非……
    《中国古代漆器》邮票发行至今,已经快30年了。中国漆器制作渊远流长,中国近代乃至中国当代的漆器邮票何时发行呢?我问自己。
                                                                        (将刊登在近期的《中国集邮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