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的家,不是“海景房”,当然也不是“湖景房”“河景房”“山景房”“花景房”,而是“邮景房”——能看见一处邮票景观。能看见“一处”?其实是夸大其词,只能看见“一角”而已(图1、见照片上的红箭头处)。这“一角”是什么邮票景观?哈哈,你一定猜不出。如果我不是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住了20多年,如果我不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如果我不是亲自到这处邮票景观实际看过,光看这张拍摄还算美的照片,我也不会知道这“一角”邮票景观是什么。故即使你猜不出,我也丝毫不会怪你“笨”。
1989年12月15日,继1988年7月20日发行J151《1990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一)》纪念邮票一套2枚、图案分别为亚运会会徽和亚运会吉祥物之后,再次发行J165《1990北京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二)》纪念邮票一套4枚,图案是第11届亚运会举办场馆,分别为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北郊游泳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和朝阳体育馆。
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在我的西边,北京工人体育场在我家东南,朝阳体育馆距我家也挺远,在我家窗口唯一能看见的只有北郊游泳馆。我家在四层,比我家高的建筑很多,故只能看见北郊游泳馆的一角。北郊游泳馆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起拉扯作用的方形高耸建筑,能看见的是距我家远的西侧的方形高耸建筑(距我家近的东侧的方形高耸建筑被挡住了),只是上面的一角而已(图2、见邮票上的红箭头处)。
北郊游泳馆位于北京北四环路南当时的北郊体育中心(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是当年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多功能游泳馆,也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工程量最大的一个项目。北郊游泳馆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可容纳6128人。馆内设有比赛池、跳水池、练习池、热身池和训练房等,其中比赛池的规格为50米25米,水深3米;跳水池的规格为25米
25米,水深5.5米。该馆在建筑上最奇特的地方,是它那斜拉双坡曲面形网壳结构的馆顶,长117米,重280多吨,由巨大的钢索拉起,为建造此馆,香港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捐赠了1亿元港币。
北京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刘振秀,工作麻利,人称“快手刘”,北郊游泳馆由他主持设计。
在北京多个风和日丽、有蓝天有白云的日子里,我携带“北郊游泳馆”邮票,或步行或骑车来到“北郊游泳馆”(如今的“英东游泳馆”)前,一次次仰望再仰望,仔细审视着游泳馆与邮票相同或不同之处。耳边响起的,是那首“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的歌曲。遗憾的是,我至今未涉足“英东游泳馆”中,畅游一番或干脆来个高台跳水……
在北京,能拥有一套面积达一百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很不易,若在房间窗口还能看见一处(或一角)邮票景观,则更不易了。幸运的我,常常为拥有“邮景房”而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