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
愿为有志于集邮新闻写作的会员、特别是年轻会员助“双”臂之力
王宏伟
刚才听了各位常务理事在专项研讨中对“如何进一步稳步壮大我市集邮组织和会员队伍”议题提出的许多精彩的观点,我受益匪浅。我也谈一点想法:
我是一名即将退休的集邮媒体《中国集邮报》的老编辑、老记者,由于身体原因,目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为集邮者编辑稿件上来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编辑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新作者,特别是年轻的作者。我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并经过认真修改,让他们的稿件刊登在《中国集邮报》上了。我鼓励他们加油,今后不仅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文章,也要在《集邮》杂志和《集邮博览》杂志上发表文章。
作为一名老编辑,我在集邮新闻写作方面并没有什么成绩,却有丰富的体会和经验,故,为了进一步稳步壮大我市集邮组织和会员队伍,我愿为有志于集邮新闻写作的会员、特别是年轻会员助“双”臂之力。
具体做法是:我愿意和他们结为“对子”,利用微信、电子邮件或面对面地向结为“对子”的会员做到:全面而细致地告诉他们在一位老编辑的眼中好稿子是什么样的?如何让自己的集邮文章达到发表的水平?在集邮新闻写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甚至有哪些是可以说,但不方便写,更不适宜发表的。对他们写的集邮新闻稿件进行辅导,并争取将有发表价值的文章在《中国集邮报》以及其他集邮媒体上发表。同时,在传授集邮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我还会有选择地讲述(正能量的)关于自己集邮的体会和感悟。
总之,我在集邮方面的能力有限,特别是身体状况,让我更受到了限制。但我愿意将自己近30年的在集邮新闻写作(包括集邮摄影)方面的方法、经验乃至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有这方面需要的会员、特别是年轻会员。
以上是我对“如何进一步稳步壮大我市集邮组织和会员队伍”议题提出的一点个人的看法,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方法之一。根据自己的经历、特长结“对子”,“老”者带“新”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但也是需要“老”者付出和奉献的做法。
另外,借此机会,我也想谈一下“邮政公司”和“集邮协会”的关系以及如何融合发展的看法,仅供参考。我以为,“邮政公司”和“集邮协会”的关系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体制上的,在此不在赘述。说简单,真简单,“邮政公司”和“集邮协会”既是“母”与“子”的关系,也是“兄弟”的关系。“母”与“子”的关系这个好理解,从历史上看,没有“邮政”哪来“集邮”,没有“邮政公司”,拿来“集邮协会”,所以说,“邮政公司”和“集邮协会”是“母”与“子”的关系。“邮政公司”要为“集邮协会”天经地义地提供必要的保障,诸如人员岗位、活动经费等。“集邮协会”更要责无旁贷地为“邮政公司”的发展殚精虑竭。说是兄弟的关系,这个更好理解,但有时候会淡忘。“打仗亲兄弟”,“邮政公司”和“集邮协会”的融合发展,必须携手,才能成事,否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是在当前集邮全球性低迷的状况下,“邮政公司”和“集邮协会”如果不“兄弟一笑泯恩仇”,放弃前嫌,抱团取暖,一心一意为集邮的发展而心手相牵,那结果肯定是熬不过寒冷的冬天。(仅做书面发言,不在会上发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