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我的邮书研读与收藏
余景军
藏书起因:
我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集邮收藏活动。到能够明了集邮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发现自己缺少很多专业的知识,于是渴望能够读到有关集邮的专业书,但当时处于“文革”时期,没有可能出版这类书籍。于是我开始自己编写资料。70年代中期,我自己编写了两个资料: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一是《世界邮票地名与货币手册》。我的资料是根据我的收藏的增加而随时增加的,比较凌乱,但我津津乐道。当然,希望能够得到一本正规的邮书。
购买邮书:
20世纪80年代集邮活动恢复后,集邮图书还出版得很少,发行量也小,出售地点几乎找不到,购买就显得非常的不容易,这就是当时许多集邮人没有收集或者收藏很少的原因。
我购买的第一本邮书是1980年购买的《集邮图鉴》,由英国人拉塞尔·贝内特和詹姆斯·沃森合写的,是一本全面介绍邮票与集邮的图书,图文各占一半。这本书至少让我埋头研读了三个月。
最让我难忘的是买到我国集邮大家姜治方的集邮回忆录《集邮和我的生活道路》,这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书当时因集邮还不十分普及,第一次出版也只印了不到1000本,当时我在武汉新华书店得知,该店只订了15本。当然是买不到了。1982年11月,我因为参加一个科学试验,从武汉驱车到长沙,在湖北咸宁横沟桥镇吃早餐时竟然在用餐熟食店旁的一个农村供销社里买到,当时花了七角五分钱。现在,这本集邮界公认的珍贵图书,其价格已经超过很多倍了。
以后得到集邮图书的渠道多了一些。
1、凡是见到新出的邮书就买,虽然当时只有每个月只有30多元的工资,但一样照买不误。
2、有时知道某种邮书已经出版,但本地没有,就请去北京的同事或者寄钱给北京的朋友代买。
3、凡是有人向我推销邮书,无论多贵,都照单接受。记得有一个在《武汉青年报》做辅助编辑的萧琴学邮友,向我推荐陕西西安纪鸿照先生编写的《秦邮揽胜》,我仔细看了该书,属于普及型集邮图书,编写尚可,印刷也相当不错,恰巧当时我囊中羞涩。对方以为我不想买,忙说,他只不过帮朋友的忙,代卖十本,如果我要,还可以打折。于是我满口答应了。这就是我买的第一本打折的崭新的邮书。当然,湖北集邮元老任福田在其家中向上门求师的我推荐安徽芜湖翟宽编写的《新编集邮词典》(中国展望出版社),40多元,没有打折,合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我还是买了下来。后来,这本书出了一个上下册的修订本(北京出版社),价格翻了两番,我也照价购买。
以后经济条件稍微允许,也有出差的机会时,买书的速度有了大幅提高。记得1986年6月第一次出差到北京,买的书都提不动了,只好将所有的书通过邮局寄回去。离开北京前,又逛了一次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专业书店,又买了一大包书。
用心研读:
按照“集邮文献”分类标准,邮书分为四类:1、目录类,2、知识类,3、专著类,4、杂志类。我一般注重前三类。
买书当然先是要读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我都不忘读邮书。第一次去妻子的家乡(当时还是女朋友),也没有忘记带书(记得带了一本《中国解放区邮票史——苏区卷》,那年春节期间逐字逐句读完),在当地的书店里还购买了两本我的藏书中没有的品种。于是3天时间读了3本书,给岳父岳母一个极好的印象——是一个爱读书的年轻人。知道现在,背包里常带一本书,别人坐地铁看手机我则看书。
读书中能够掌握知识,也能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发现一些错误,也成为读书的一个乐趣,特别是能够纠正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当然就更加畅快。
读书交友:
因为身体不适或工伤,有过两次住院读书的经历。2008年7月,第一次在南海医院住院前,刚好收到神交30多年的湖北当阳贺学明先生的著作《风雨相依伴邮情》,贺老优美的文笔一下吸引了我。住院期间一气读完,出院就从广东径直奔赴当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望贺老,表达敬慕之情。2015年11月,因公负伤在医院住了80多天。住院期间,妻子带来了许明川先生寄来的张华东先生的大作《解密黑便士》,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当时还不能下床行动,就在手机上写读书心得。张先生的一段准确的历史记述纠正了一个以讹传讹几十年的有关邮票起源的“感人”故事,感触极深,将这段心得体会发给《中国集邮报》王宏伟当天就被编进第二天即将出版的报纸上。之后一个多月认真阅读,在书上两百多处做了修正记号。以后,将这些信息发给刚刚结识的张华东先生时,张先生竟然感动得连说“难得难得”,并与之成为集邮挚友。
学以致用:
由于认真地读了大量的邮书,被“武装”起来的头脑显得特别好用。1987年,我参加湖北省集邮知识竞赛,通过分区答卷、集中闭卷、口试的预赛阶段,进入省闭卷半决赛,最后进入湖北电视台现场决赛。当时参加这个活动的有十万人,进入最后决赛的只有六人,最终获得三等奖。这个成绩写进了湖北集邮史、武汉集邮史。
我在许多集邮报刊发表了许多集邮文章,也主编了至今仍然极富盛名的《江夏邮刊》,该刊自从我离开湖北后不久休刊。到广东后继续从事集邮文章的写作并且于1994-1996年主编《佛山邮花》、1997年主编《石湾邮艺》两份邮报,1997年,我在《佛山晚报》开辟专栏,整整一年,介绍、评论当年发行的全部新邮票。1996年,广州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集邮专著《余景军集邮文选(月食篇)》。
收藏成绩:
经过30多年的努力,2000年以前通过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集邮图书,我收集到80%,约有800多本。有趣的是,江苏常州一个邮友在一本集邮研究杂志上介绍他收藏的集邮图书,并且编了一份表格,希望大家帮他补充。我看后,结合自己的藏书,一气提出了十多本表格中没有提到的版本、书目,他非常感谢,当即送给我价值100元的邮书。根据这个经历,我已经决定与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的一些朋友联手编写一本有关我国集邮图书出版的工具书。
参与编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的集邮阅历也逐渐丰富了自己的集邮认识,也得到一些邮友的认可,于是找我编集邮图书的朋友开始有了,刚开始是编集邮报纸、杂志,以后编集邮年刊、专业的集邮学术著作,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有时还为多年的好友出书辅助图文资料、写序等,乐在其中。
目前,正在设想与朋友合作成立集邮图书出版机构,并着手同时编辑《余景军集邮文选(月食篇)》(修订本)、《余景军集邮文选(挥手篇)》、《余景军集邮文选(气球篇)》、《余景军集邮文选(钻石篇)》、《余景军集邮文选(心路篇)》等多本集邮图书,编成后将同时出版。
(将发表在近期《中国集邮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