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七届全国生肖集邮展览述评李少可

分类: 先睹为了“快” |
2021第七届全国生肖集邮展览述评
李少可
2021第七届全国生肖集邮展览于1月5 日在苏州图书馆举行,共展出130部256框展品,其中专门研究类、专题类、极限类、文献类29部,评出金奖2部,大镀金奖2部,镀金奖6部,大银奖6部,银奖4部,镀银奖3部,铜奖4部,参展证书1部;试验类101部,评出金奖5部,镀金奖30部,银奖35部,铜奖31部。
一、展品优缺点分析
专门研究类包含传统类、邮政用品类、邮政历史类三部分。传统类展品包含:中国第一、二、三轮生肖邮票,中国第一轮生肖小本票,生肖电子邮票三方面。第一、二、三轮生肖邮票中黎伟民的《第二轮生肖邮票》最值得肯定,展示了版式研究、折白变体、漏印邮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邮政业务使用等,其中有较为难得的癸酉年(2-2)50分面值的漏色大变体大版票、壬申年(2-2)50分面值8方联折白变体邮票、甲戌年(2-1)20分齿孔移位等。假邮票是不宜展出的,该展品展示了不少的假邮票,作者的意图是良好的,提醒大家要注意打假,但过多的展出,容易被造假者利用,他们往往公开宣称“假邮票”是可以上邮集展览的,反而助长了造假者的气焰。《第三轮生肖邮票》只有展示没有研究,既然没有研究贴片上到处是黑色箭头就显得有些多余。《第一轮生肖邮票》是个大杂烩,什么都往上装,诸如纪念张、评选张、装寄评选张的信封等,不像传统类邮集。因而《第二轮生肖邮票》获得了较高的分数,评上了镀金奖。
中国首轮生肖小本票的有两部,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小本票的印制特点、色标复组、裁切移位、套色变异等。李升平的那部遗憾的是有7-8枚贴整本小本票的信封不是真的实寄,而是当时销盖纪念戳,后期填写地址的假实寄封,从而失去了一定的分数。
黄金太的这部不足是缺少生肖小本票上的邮票在邮政业务上的使用,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一枚大信封上贴整本12枚邮票的实寄封,几乎每一种小本票都有这样的大信封,却缺少贴1枚邮票的、2枚邮票的、多枚邮票的自然使用,这就脱离了发行小本票的初衷,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小本票在邮政上的各种业务使用还是有一些的,建议以后可以增加这方面的素材。
三部生肖电子邮票,很规范地以传统邮集的评审规则来编组,从邮票的打印、发行、使用三方面内容来展示素材。郭基玉的《澳门猪年生肖自动化邮票》选题切口小,突出了对电子邮票底纸的研究,展示了对印刷的细微分析,其次是几乎无一遗漏地展示了电子邮票在打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特别是非机设面值的邮票尉为可观,故在三部中尤为突出。
高勇的《澳门生肖自动化邮票》相对选题范围大一些,收集难度相对降低了一些,但邮集上也是精彩纷呈,各种打印变体令人目不睱接。
邮政历史类有2部,戴宇的《干支纪年戳》被评为最高分,并获得生肖集邮名城奖“苏州奖”,得走了1枚价值较高的1980年庚申年邮票。这部展品选题难度高、收集的素材丰富、有深度的展示,不仅展出了清代自甲辰年(1904年)至辛亥年(1911年)8年间全国各地使用的干支日戳,难能可贵的是展示了3枚干支史前戳:太原壬寅年(1902年)、癸卯年(1903年)干支碑型戳,近20枚民国时期沿用清代干支戳:壬子、癸丑、甲寅、乙卯(1915年),以及少见的上中下英三格式干支戳。展品还对这些素材作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从戳式到变异到使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早期邮戳类展品。建议在前言里要进一步的论述干支纪年与生肖的内在联系和对某些素材的邮资、邮路要做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
4部邮政用品类有3部是同一选题:中国首轮贺年邮资明信片。廖镇威的展品中有不少实寄片上的戳记不清,每张贴片上均排两枚,也显得单调。陈斌的展品展示了邮资图漏印、反面印和丰富的邮政使用。吴雪伟的展品也有版式的探究和变异的展示,但却画蛇添足地大量文字在讲述生肖知识,试图把邮政用品类展品演变成专题类展品,我们笑称之“字写得越多,分得到越少”。
马卫东的《未改值1997普通型贺年(有奖)明信片的发行与使用》则展示了1997年贺年邮资片被称为“牛改值”的未改值片,俗称“牛白片”。按邮电部通令“牛白片”是不能出售使用的,必须加盖(或加印)改值戳后才能出售,但是各地在执行时却并不这样,仍有一些“牛白片”流出。于是作者专门收集这一类的素材,组成了可观的一部五框邮集,展示了“牛白片”的印刷单位,印刷组号分布以及全国各地流出“牛白片”的局所和使用情况,有一些比较难得的实寄“牛白片”,如超前实寄的、1996年11月1日实寄的。
专题类展出9部、极限类展出4部。优秀展品不多,其中蔡世杰的《生肖》,孙世巍的《生肖派对欢聚一堂》在各自类别里较为突出,这两部展品的题目、前言、纲要编得较为完整合理,素材能够做到多样化,某些素材也有一定的收集难度,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趣味性。如后者以一对一对生肖的性格不同来编章节,显得活泼有趣。
这两类其他展品的不足之处在于素材单一,有几部专题邮集就是以封片构成的,有的一整框都是地名戳的剪片,显得单调。有几部极限类邮集用一套生肖邮票做成一框的,这种展品离专题类和极限类展品的要求甚远,也只能得一个安慰奖。
试验类展品有101部,其中也是各式各样,有传统的、邮政历史的、邮政用品的、专题的、极限的,只是还没有达到5框的规模,大部分是1框,极少数是2-3 框的。它们的组集方法与评审要求与前文讲的是一样的。此外还有一些展品是不入类别的,为了鼓励大家编邮集参展,促进生肖集邮的发展,这些展品也归入试验类评审,如《XX首日封》《XX实寄封》《XX纪念封》《手绘封》《剪纸封》等等。
试验类展品里有一些优秀之作。如张仕飞的《T46庚申年猴票》,通过T46猴票的设计、印制、发行、使用。其中有各种邮政业务的使用:平邮、航空、挂号、快件、包裹等,有本埠、外埠、港澳、国际等邮路上的使用,另加一、两枚集邮者制作的首轮生肖集合封,增加了一些趣味性。
康康的《世界首套生肖自动化邮票——香港“兔年”》,索二花《新加坡鼠年生肖自动化邮票》,这两部是以一套电子邮票作为素材,在选题上比较合适一框的规模,而且有各种变异和邮政业务上的使用,素材丰富,编排得当,得到较高的评价。
《生肖狗来了》则是专题形式编的3框展品,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趣味性,其次是有一份合理整洁的纲要页,通过“生肖狗是谁”、“看,生肖狗来了”、“它给人们带来幸福”、“还为人们递送货物”、“告别,十二年后再见”五章,讲述了生肖狗的来历和狗年生肖在生活中的运用,揭示了生肖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内涵。
还有林衡夫的《鸡》、沈申和的《牛传统文化魅力》、王民的《鼠你最美》、陈宇的《“我们生肖鼠”的群聊节选》、王青海的《子鼠记事》、吴纯美的《“庚子鼠”邮票挂号业务的使用》、黄奕楠的《鼠年邮票闰年闰月的邮递之旅》、祝唯的《T70壬戌狗邮票》、楚波的《T80 癸亥猪邮票》和7部以香港、澳门某套生肖电子邮票编成的展品受到了较好的评价。综观获高奖的试验类展品共同具有:选题合适、编排合理、素材把握好、制作精美,能吸引人观赏。
二、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展品的类别,本次邮展至少有4部邮集报错类别,在评审的时候我们把它们转至试验类。
至少有3部文题不符,题目是专题类的,而内容却是邮政用品类的或专门研究类的。类别不清,先失先机,给人的感受是作者邮识的不足。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必定影响了奖级。
2.注意选题。我们可以大题大作,小题大作,但不提倡大题小作。比如一框的《中华龙》《龙与中国文化》《说马》《说牛》《马人类的好帮手》等属于选题太大。凡是展品的题目都不需要写上“集锦”“探索”“研究”“探究”等词。
3.注意选材。首先要选主题内的有效素材,要区分邮品与非邮品,像纪念张、空白明信片等非邮品是无效的素材,不能放入邮集。还有邮政用品是不能剪下一部分展示的。
其次是要选优秀的素材,选收集难度大一点的素材,选品相良好的素材,选多样性的素材。生肖类展品必定要以生肖邮品为主,可以少量的选用相关动物的邮票,但要以故事拓展的需要而用,而且数量的少之又少,我们发现本次展品中有少数几部选用的动物邮票多了一些,以后修改时要注意撤换。
最后是要注意邮品的真假。前文提到的小本票假实寄不能使用外,一些倒戳实寄封片,倒戳盖销的极限片也不好使用。
4.注意讲故事。不同类别有不同的故事要求,专题类和极限类的尤其要会讲故事,生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注意学习与挖掘,一定能编出故事情来。其他类的也有邮品的不同背景知识可以讲述。讲故事也有适当,像《龙的足迹遍中华》密密麻麻都是文字是要不得的,像《鼠兆丰年》那样贴片上只摆邮品不言不语的也是要不得的。
5.注意外观。有大的或超大的素材的可以用中贴片或大贴片,不要非挤在小贴片上不可,不仅不好制作,还带来了外观不美的效果。比如小本票展品,就适合用中贴片。有一部邮集上的信封几乎都是23cm宽的,作者就用开天窗的方面,把所有信封的左边遮去一点,视觉上很不美。还有的贴片上的文字是打印在白纸上再裁下贴上去的,也显得不美观。有一部展品是手写的,写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倒是可以的。
均衡、整洁、干净,整张贴片上错落有致而不空落、饱满而不拥挤,才是一个好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