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迷津
“天问一号”与屈原《天问》长诗
沈庆达
我国建设航天强国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行星探测任务,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标志着我国迈出了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进入舱完成火星进入、下降和着陆;火星车配置多种科学载荷,在着陆区开展巡视探测。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后,分别在停泊轨道、中继轨道、使命轨道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并开展火星遥感探测任务。
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天问”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屈原,战国时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初辅佐楚怀王,主张联齐抗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长期流浪沅湘流域,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
2200多年前的《天问》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全诗374句,1567字。提出了170个问(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50多个),其中天文方面有30问。全诗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小节。从篇首“遂古之初”(白话译文:请问远古开始之时。下同)至“乌焉解羽”(日中之乌如何解体),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神话与历史传说,构成了《天问》的第一大部分。从“禹之力献功”(大禹尽力成其圣功)起,到篇未,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天问》中的“问天”是在第二小节:“明明闇闇,惟时何为?”(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惟兹何功,孰初作之?”(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太阳是从旸谷出来。止宿则在蒙汜之地。)“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打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何阖而晦?何开而明?”(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
在2018年发行的《屈原》“求索问天”邮票中,屈原仰望苍穹,单手向天,迎风而立,正是表现了屈原晚年流放时创作《天问》的情景,背景衬以《天问》开篇中出现的宇宙元素(见图)。
《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
(将发表在《中国集邮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