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面具神秘的面纱
——《神秘的面具》创作历程
徐胜

图1
我从2009年开始由极限集邮转向专题集邮,至今10年了。邮集从参加省邮展一框邮集获银奖开始,乃至2016西安全国邮展获得银奖,以及2018兰州全国专题·航天集邮展览获得镀金奖加特别奖,集邮素材不断增加,珍罕度不断加大,邮集一直在不断修改、进步。2019年,我的邮集《神秘的面具》参加武汉世界集邮展览,以87分获得大镀金奖,获奖级别大大超出我的预期。
题目
原来参展的题目很简单,就是《面具》,是当时国内普遍采用的一种专题题目,其结果就直接以资料性的邮集出现在展场,收集到的邮品又很一般,自然是获低奖级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大多数中国专题集邮者要经历的。之后,改为《面具-人类的自我伪装和保护》,是从面具的属性和作用方面去拓展的,但题目也会让集邮者甚至评审员费解,而且邮集拓展范围受到不少限制。在参加兰州全国专题·航天集邮展览时,就改成了《神秘的面具》。
计划
题目确定了,我就全新布局计划。原邮集章节不够清晰、逻辑不够合理、某些邮品表达主题不到位、珍罕性邮品欠缺等不足之处,我一一进行改进。
新的评审指导要求,纲要也要有故事性,把纲要连起来,看看是否故事连贯。邮集从面具的起源之谜说起,一直到展示面具各种人类的伪装和保护功能,最终揭开了面具的神秘的面纱。邮集分6章,分别是:1.面具最先的起源是个谜。2.代表和通达神灵的象征。3.演艺表演的重要道具。4.
为生活增添欢乐。5.借助面具保护自身。6.揭开神秘的面具。从原始人的狩猎活动,说到与古代战争,以及发展成为图腾崇拜、丧葬祭祀、巫术仪式和宗教信仰信物和工具;作为娱乐的道具,人们戴着面具去参加假面舞会,参与各种节日的狂欢和宗教活动。而在马戏表演中,面具成了不可或缺的道具,更是在戏剧表演中大显身手,甚至成了戏剧的标志性的符号。面具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表现面具在战斗、工作和运动中的保护作用,还可以作为伪装工具保护人的内心。随着人类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人们将逐渐脱下外表和内心的自我伪装——面具,揭开笼罩在面具之下的种种神秘的面纱。
首页的素材采用1914年法国军邮片,一位军官拿着面具在端详,脸上带着迷惑的表情,似乎要试图揭开面具的神秘,揭示了邮集主题,标题与邮品相映成趣。(图1)个人认为,整部邮集仅基本达到故事性要求,但并不精彩,希望以后能编写出更好的邮集纲要。
邮品
邮集大量补充新素材是必须的,然而太贵的苦于囊中羞涩,比较便宜的又无济于事,而且题材限制,合适的好邮品找不到,我曾一度陷入素材短缺的困境。好的纲要必须尽可能使用珍罕性强的素材来支撑。面具这个主题,早期特别是古典素材比较少,只能通过画稿、各阶段印样、变体票、各种早期邮资封片来弥补珍罕性的不足。
兰州国展之后,我陆续购入一枚1840年的2便士马尔雷迪邮资封,一枚1883年厚纸毛齿5分银大龙邮票和小龙邮票中间漏齿直双连票;增加了3枚已采用的邮票设计图稿:1964年不丹邮票设计图稿初稿,以及之后1和5切特鲁姆面值同图案设计图稿以及正式发行的邮票(图2)、1992年赞比亚被采用的原始油画图稿(图3)、巴布新几内亚1995年照相版存档案被采用的邮票设计图稿,带证书,为原设计图稿大小的50%;购入带证书的1969年捷克斯洛伐克雕刻版黑白阶段试模印样,和1955年摩纳哥用于艺术家在雕刻过程中检查雕刻效果的第一、二阶段试模印样,分别放在戏剧和战斗保护章节中。为体现素材的多样性,还购入新西兰印版印样,意大利1920年
"一战"伤残军人专用B.L.P广告信卡,英属泽西1964年实寄电报纸及实寄封套,1944年美国航空照片原信等原来没有的素材,最终素材的珍军性和品相两项得分比兰州全国邮展要高。
专题知识
兰州国邮时,邮集的专题知识得分13分。之后,我更加努力地在收集资料,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专题知识的说明文字对于大家都懂的知识可以简写甚至不写,当遇到一般人不了解的内容时定要把文字写明白,否则评审员怎么知道你对此进行过研究呢?还有,通过邮品内涵讲故事,是专题集邮出彩的地方,引人入胜之处。
对待每一件邮品我都会仔细观察其图案上的信息使之有故事可讲。比如电焊这一节(图4),我采用越南电焊工人邮票分色印样和正票,讲述在电焊之前,准备好工具和面罩,操作员确保戴好面罩,还要进一步检查,检查完毕,可以开工。用越南齿孔移位四方连邮票和越南裁切变体无齿四方连邮票,讲述焊接时,还要注意把多余部分熔断,才能保持物件焊接得完美。用南非1941年英语和阿非利加语两种官方文字设计照相版存档印样和非针线型齿孔横双联邮票,讲述经过焊接,把相连的不同的金属物体部件焊接起来,成为整体。最后,整个焊接过程应注意职业安全。
我采用智利单枚邮票和漏色变体四方联,讲述巫术侧重某个巫师施法,但需要一个团队参与,才能完成仪式。用1982年墨西哥5种颜色用于印刷过程中检查刷色效果的试模印样,利用颜色的变化,讲述巫师们从早上日出便开始巫术仪式,进行到中午用餐时间,下午又恢复巡游,举办仪式,一直持续到日落西山,祭祀祈福仪式才宣告完满结束。(图5)
类似贴片还有不少。尽可能地去挖掘每一件素材背后隐藏的信息,用邮品将故事讲得透彻,是专题集邮的乐趣所在,所以这次专题知识获得了14分。
集邮知识
集邮知识是我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这次邮集的改版最大变化是将每一枚邮资机戳的戳型进行了集邮知识说明。遇到不明白的素材或者在翻译过程中不确定的词汇,我的办法是去找高奖邮集抄。我多次参观高级别的全国邮展、亚展,拍下了不少优秀邮集的贴片,抄他们的写法,抄一部不够就多抄几部,遇到几部邮集对同一件素材的描述不一致时要学会比较和斟酌。
贴片展示1948年比属刚果寄比利时布鲁塞尔空难封,我的集邮说明是:5月10日从利奥波德维尔寄比利时布鲁塞尔,运送邮件的航班于5月12日途中准备降落比属刚果利本盖时遭遇恶劣天气坠毁。除了一名乘客重受伤获救外,其余包括7名机组人员在内的31名机上人员遇难。抢救出来的邮件左和下角均有损毁,信封的正背面均贴有邮局加固签条,签条上和封背正中分别加盖飞机失事地利本盖邮局5月27日邮政日戳,邮件右下角并加盖蓝色航班失事说明戳章(图6)。以此说明面具这种自远古而来的人类文明,大部分已经式微,或消逝在时间的云烟里。
贴片中,我进行邮资封印刷变异研究,墨西哥1951年25分国际航空邮资封印样,邮资图向下大移位,同时展示的是正式发行的国际航空邮资封,刷色有异,此封1953年10月20日由墨西哥塔康巴洛寄美国加州北好莱坞,由于邮件超重,加贴一枚25分邮票,邮资共50分。(图7)
贴片展示了老挝1966年面具邮票印制过程中的各种印样,集邮说明务求准确。先是棕色试色原模印样,用硬化后的副模印制而成,用于检测原模上的微小瑕疵,下方带有印刷厂控制凿孔。接着是两枚不同彩色试模印样,用于检验各种颜色效果。最后是玫瑰红色底色无齿四方联印样,以及正式发行的邮票。(图8)
外观
此次参加世界邮展,邮集改成5框60个中贴片,改中贴片意味着所有的贴片都需要重新布局。近年来中大贴片逐渐流行,和规则提倡避免叠压是不无关系的。我对外观的制作体会是所有素材尽可能的在横向和纵向都对齐。遇到拥挤或者空白的地方就用新票和文字来做加减法,使之看上去饱满。每12个贴片组成一框在电脑里、摊开在桌上观察整体效果,当出现连续的画稿或者印样时想办法把他们拉开距离。我在情节构思上也动足了脑筋,既要让珍罕性较高的素材能均衡地摆放在展框的各个角落,又要让章节符合逻辑性。为了一件素材能放到合适的位置,有时候今天觉得满意了,过几天重新看看又觉得不妥,反复调整位置。
这部邮集从构思、编排乃至翻译、贴片制作、邮品包装都是自己亲手所为。邮集的翻译,靠着现时功能强大的翻译软件,还有自己的英文功底,全部独立完成。当然,后来仔细斟酌,发现存在不少语句不达意、英文表达不地道、甚至错误的翻译,今后参展力求完善。用word来制作,邮品边框的粗细、颜色都是经过反复比较才确定下来,定稿后再改成PDF文档打印。粘贴邮品相当于邮集的最后一次检查,发现错别字,或者觉得某句话不够贴切,或者看到素材疏密看上去不协调,都会重新修改贴片再打印。制作完成一部邮集,到最后送展,人简直到了几近崩溃的地步。但集邮者就是享受这种邮集制作过程带来的快乐,而且乐此不疲。
(将发表在《中国集邮报》“邮展殿堂”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