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垭、杨德纯与《奔马》小型张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1月25日至3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厅开展。展览展示了徐悲鸿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历史价值性的系列作品一百余件,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为“民族精神”,展出徐悲鸿《愚公移山》《徯我后》《巴人汲水》《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师东京》等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巨制;第二篇章为“图稿叙事”,展出徐悲鸿为创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绘的画稿与素描稿,其中的许多素描稿为首次展出;第三篇章为“家国忧思”,展出徐悲鸿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马》《狮》《鹰》等作品以及系列为主题创作而绘制的素描稿。
《群奔马》与T.28M《奔马》邮票小型张的区别
在中国美术馆展厅1号厅悬挂的第一幅作品,即是徐悲鸿的《群奔马》。每天,在这幅作品前欣赏、拍摄的人络绎不绝(图1)。许多集邮者也是踊跃前来,因为这幅作品是1978年5月5日邮电部发行的T.28M《奔马》邮票小型张的原作(图2)。
《群奔马》这幅作品是徐悲鸿1942年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原画长95厘米,宽181厘米,绘有6匹体态矫健的奔马(图3),传递了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现收藏在徐悲鸿纪念馆。画面左上题款为“壬午大暑悲鸿居良风垭杨兄德纯斋中”(图4),其中“良”字系徐悲鸿笔误,应为“凉”。
邮票设计家刘硕仁在将此画搬上邮票时,去掉了“居良风垭杨兄德纯斋中”几字(图5),只留“壬午大暑悲鸿”几字和一方“东海王孙”印章(图6)。
凉风垭在哪里
“垭”是两山之间的狭窄地方,多用于地名,如“黄桷垭”(在中国四川省),“轿子垭”(在中国湖南省)等。全国叫“凉风垭”的地名很多,从网上搜索“凉风垭”,瞬间冒出92条结果,仅重庆市就有巫溪县凉风垭、潼南区卧佛镇凉风垭、潼南县凉风垭、大足区凉风垭等9个叫“凉风垭”的地方。
徐悲鸿《群奔马》的创作地凉风垭,位于风光如画的重庆市南岸区,因一年四季凉风不断而得名。凉风垭处于春天岭步道与白耳山步道之间,是昔日通往巴县、南川的石板古道上的一座有名山垭之一,山势雄伟,道路两旁有浓荫蔽日的黄葛树掩映,是守护重庆南大门的战略要地和重要隘口之一。
1994年经重庆市林业局批准成立重庆市凉风垭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人头山、白耳山、大堡山等,占地面积约2200亩。
凉风垭森林公园内文化遗址较多,龙洞坡有原国民党中央造币厂、人头山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国际电台”。公园内还有原英国人修建的教堂、别墅、纸烟公司、美国人修建的球场坝、富有神话传说的黄金洞等。
杨德纯何许人也
杨德纯当年在重庆市里经营了一家工厂,而徐悲鸿在题款中所说的“杨兄德纯斋中”其实是一座别墅,周围树木环绕,十分幽静。1942年的重庆夏天像一个巨大无比的火炉,炙烤着人们。徐悲鸿每天都在汗流浃背地工作,直到暑假开始,他结束了中央大学的课程,才住到远郊的凉风垭的一位朋友杨德纯家中,继续作画。
杨德纯(也有人写杨德淳)曾担任军职,爱好收藏书画的他与徐悲鸿相识于南京工作期间。杨德纯在江西庐山牯岭有房子,徐悲鸿带学生去庐山写生时就与杨有过交往。同时,杨在贵阳、重庆等地也有宅院,徐悲鸿都曾下榻。1942年,徐悲鸿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同时筹备成立中国美术研究院。其时,他就住在杨德纯位于重庆郊区的凉风垭住所。那里环境幽静,便于徐悲鸿专心作画,徐悲鸿的不少力作、精品就是在这一时期问世,其代表作为《群奔马》,落款正是“壬午大暑悲鸿居良(凉)风垭杨兄德纯斋中”。
徐悲鸿在凉风垭杨宅养病、作画时,随身带着一只存放他已完成或未完成画作的木箱,抗战结束后,因徐悲鸿走得匆忙,木箱因此留下了,而里面存放的作品已近百幅。这只木箱后由杨德纯带回贵阳,其中的画作有了三个去向:为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索取了一部分;贵州省政府曾举办画展,借去一部分;剩余的画作,由杨家后人捐赠给了贵州省博物馆。美术界和拍卖界的专家认为,在抗战期间徐悲鸿于广西、贵州、四川、重庆、南阳等地创作的作品中,题款“杨德纯”和杨德纯收藏的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对这个非常重要人物的目前了解还不多。
题款也是鉴别小型张真伪的方法之一
由于T.28M《奔马》邮票小型张发行量少,市场售价较高,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便用T.28M《奔马》邮票小型张真品原大翻拍制版,采用铜版纸原大原色胶印,打上与真品相同的齿孔,刷上背胶或不刷背胶,冒充T.28M《奔马》邮票小型张真品出售,欺骗一些缺乏邮品辨伪经验而又急于购买这枚小型张的集邮者。
鉴别T.28M《奔马》邮票小型张真伪的方法除了看版别、看刷色、看纸质外,还可以看邮票小型张上的题款。T.28M《奔马》邮票小型张真品邮票图案的一行题款:“壬午大暑悲鸿”,文字清晰可辨;伪品则模糊不清,很难辨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