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题邮展看专题邮集
本报记者 王宏伟
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和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专题集邮精品展”2002年11月18日在浙江省台州市落幕。在为期三天的邮展中,本报记者对展出的73部387框专题邮集全部予以观看并做了大量的采访记录。此次展出的专题邮集无论在选题、编排、研究、素材和外观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有个别邮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本报记者撰文对此次展出的邮集进行全面评述。
富有想象力的前言
前言页是邮集作者自由发挥的舞台,因为无论怎样制作,这一页评审员都不会扣分,当然也不给分。尽管如此,邮集作者为了给评审员和观众一个好印象,还是绞尽脑汁来制作前言页,写好前言。
前言是推敲出来的,常常是“吟正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记得吗?获得国际邮展大镀金奖的专题邮集《夏季奥运会》,其前言是这样的:“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是什么?——夏季奥运会”,作者李卫言简意赅的邮集前言至今为集邮者津津乐道。
此次专题邮展展出的邮集中,记者以为以下前言值得推荐:“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了我国这个社会。女人怎样看男人,我们不知道。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她——男人眼中的女人》”。“《笔》——历史创造了笔,笔记录了历史”。“你爱吃鱼吗?你钓过鱼吗?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鱼儿就生活在你的周围,而你了解鱼类吗?你是否愿意对鱼儿说声——《鱼儿,我们交个朋友好吗》”。“《山》——山不是随便站立在地球上的……。”
通常情况下,评审员评审一部专题邮集的时间只有五六分钟,那么具体到一页贴片上的时间就更少得可怜了。虽然评审员会集中精力审视邮集的题目、前言,但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记者以为,简单明了、富有想象力的前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充分利用贴片展示更多素材
专题邮集的制作是一门学问。此次专题邮展上亮相的几部在国际邮展和世界邮展获得高奖的邮集,如李伯琴的《鹰》、张巍巍的《昆虫》、张怡至的《鱼儿,我们交个朋友好吗》、龚菜青的《拱桥》、李静波的《自行车运动》等邮集,都以高质量的制作再次夺走了参观者的目光。
记者以为,这些邮集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邮集高手充分利用贴片展示数量众多的素材。邮集中的素材不仅珍罕,而且展示的品种很丰富,票、封、卡、简、戳等应有尽有。但记者观看一部表现体育运动的邮集时,发现这一部邮集展示的素材种类虽然不多,却摆放得非常拥挤,给人呼吸困难的感觉。原来该邮集作者在距离贴片边框一厘米左右的位置上,上下左右各画了一条非常显眼的粗线,呈橘黄色。由于这条粗线分割了贴片不少面积,结果造成了素材摆放的拥挤,看来都是粗线惹得祸。
国际集邮联采用230厘米乘290厘米规格贴片的目的,就是为了摆放更多的素材。国际集邮联理事郑炳贤日前在全国集邮联举办的邮展高级培训班上对230厘米乘290厘米规格的贴片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国际集邮联对集邮的特殊贡献之一。集邮者应充分利用贴片的长度和宽度,以展示更多、更珍罕的素材。而在贴片上画线、自缚手脚的做法,记者以为不值得推广。
邮集中该不该使用双文字
在此次参展的邮集中,有几部邮集的说明文字既有中文,又有英文,如《信的故事》、《投篮》等。这种双文字混用现象引起了现场集邮者的争论,有的集邮者表示赞同,有的集邮者表示反对。赞同者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劳永逸,无论是国内展出还是在国外展出,都可以应对自如。反对者认为,邮集中的说明文字应遵循国际集邮联的要求,在本国展出时当然可以用本国文字,而在国际赛场上则必须使用国际集邮联的规定文字,即英、法、德、俄、西五种文字。
记者倾向于反对者的观点,理由是邮集中使用双文字尽管付出了双倍的辛苦,但有时会“吃力不讨好”。比如,在使用双文字的一邮集中,由于贴片上既有中文,又有英文,因而显得拥挤,外观效果并不好。当然,在邮集中使用双文字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由于种种原因,此次邮展中一些邮集的说明文字是英文,如《图书》、《对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邮者的观赏。
邮集中慎用红色箭头
原子,即不可分割之意,已成为时代的象征和科学的标志。张庶元以《原子》为题编组的邮集,是一部从微观世界来看宏观世界的邮集,观之如同欣赏一部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
在这部邮集中,作者使用了40个左右的红箭头,呈三角形的红箭头似小飞机一样飞翔在观众的眼前。记者以为,这一部邮集的红箭头使用的太多了、太大了。与此相同的还有《汽车》邮集,作者使用了60多个红箭头,且红箭头的大小不一,非常混乱。
在一部邮集中,当素材特别重要、有重大发现与研究或观众看不清楚时,邮集作者通常采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箭头指示。国际集邮专家忠告,在邮集中尽量少用箭头,其理由与邮集中尽量少些使用红框相同。即使在使用箭头时,箭头的颜色也不一定要用红色,黑色、蓝色、灰色等都可选择,且箭头要小之又小,以免干扰观众的视线。
电报单似乎太多了
在专题邮集中展示与之相关的外国电报单,是近年来我国专题邮集作者的时髦做法,实事求是地说,形形色色的电报单对于丰富我国专题邮集的素材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由于电报单形体多大(展开展示可占满一个贴片),年代并不久远(多数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年代),珍罕性并不是很高,故在专题邮集中的展示应适可而止。
放眼此次专题邮展,记者看见电报单可谓铺天盖地,不少邮集中均有其身影,且动不动就用一个贴片来展示。记得在2001年南京全国邮展展场,有“好事者”细数专题邮集中“马尔雷迪”邮品的展示有36枚之多。有着“世界第一”称号的“马尔雷迪”邮品绝对是个好素材,其上面丰富的信息适合多种专题邮集,即使这样,集邮者如今再看到“马尔雷迪”邮品,也引不起太大的兴趣了。
“马尔雷迪”邮品如此,何况价值一般的电报单呢?
专题邮集提倡传统研究
在专题邮集中要不要传统研究?回答是肯定的。但怎样进行传统研究呢?
让我们先看一部参加此次专题邮展的邮集。对于旅行者来说,地图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工具。地图每人都会使用,但对其历史了解的,恐怕不会很多。国内以地图为题编组邮集的集邮者不少,尹小翔编组的《地图》邮集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或许是《地图》邮集观看起来易,编组起来难的缘故,作者在讲述“地图投影”等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的章节时,采用的画戳示意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以为,专题邮集作者应广取其它类别邮集的展示方法,因为从长远来看,专题邮集与其它类别邮集在展示方法上的区别或许越来越小。不仅如此,在专题邮集中融入传统邮集的研究将成为今后专题邮集发展的方向之一。此次专题邮集中,《猛禽》、《山》、《水利》、《马》等邮集都采用了传统邮集中的版式研究,这对丰富专题邮集的展示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专题邮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专题邮集采用的传统研究还比较简单且肤浅,仅仅对素材的版式进行研究。更有所谓的传统研究与专题邮集中所表现的“故事”格格不入,似乎是为了进行研究而进行研究。在这方面,国外集邮家在编组专题邮集中的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专题邮集《西澳大利亚鸟类》等。
处理且莫牵强附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因而以“粮食”为题编组的专题邮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香港集邮家纪觉英编组的《稻米》邮集在世界邮展上获得大镀金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此次专题邮展上展出的《粮食》邮集,在处理上有一点值得商榷。邮集作者在“粮食与艺术的不解之缘”中这样表述:“很早,人们用粮食酿酒,《贵妃醉酒》是根据历史故事编写的京剧。”然后,邮集作者在这段文字的下面展示了一枚非常珍贵的《贵妃醉酒》小型张;紧接着邮集作者又这样叙述:“关汉卿的《望江亭》写谭记儿为救夫通过陪杨衙内吃饭,智赚势剑金牌。”然后,邮集作者在这段文字下面展示了一枚《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小全张。如果说《贵妃醉酒》小型张与用粮食酿酒还有一点关联的话,那么在《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小全张中何有“谭记儿为救夫通过陪杨衙内吃饭,智赚势剑金牌”的画面?
在处理上同样牵强附会的,还有《灯》邮集。在该邮集中,作者展示了一枚1954年菲律宾空难封,邮集作者这样写道:“如果灯不亮,就会造成飞机失事。”此枚空难封是因为飞机灯不亮造成的吗?记者不得而知。
不要冷落集邮知识
此次专题邮展反映出了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在许多邮集中专题知识的叙述比较丰富,而集邮知识的叙述非常匮乏。常常是在一页贴片中,邮集作者只是在贴片上方写了一些有关主题的文字,而贴片下面展示的素材却不着一字。用观众的话说,邮集是“戴着帽子,光着身子”。
记者对一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邮集进行了统计,在80页贴片中,有50页贴片素材的下面没有一字。在另一部表现动物的邮集中,素材下面没有一个字的贴片数量分别是:第一框7个贴片,第二框7个贴片,第三框9个贴片,第四框11个贴片,第五框12个贴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记者以为,第一,邮集作者片面理解了“少写文字,尽量让邮品说话”的理论。专题邮集刚刚在我国兴起的时候,邮集作者往往是不厌其烦地大写特写说明文字,邮品反而成了插图。当集邮家站出来指出要“少写文字,尽量让邮品说话”时,有的邮集作者干脆什么文字都不写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第二,许多专题邮集作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兴趣来编组邮集的,对于自己所选专题的专题知识了如指掌,而对所选素材的集邮知识知之甚少,由此造成了专题知识丰富而集邮知识匮乏这一“长短腿”的局面。
其实,集邮知识与专题知识同样重要。在国际集邮联专题邮集评审规则中,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同为15分。
衬纸及颜色的调查
记者在观看全部参展邮集的同时,也对全国参展邮集贴片上的衬纸及其颜色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在73部邮集中,使用一层衬纸的有56部(其中使用电子计算机打印的有四部),占77%;使用两层衬纸的有17部,占23%。在使用一曾衬纸中,其颜色主要是蓝色(深蓝、蓝、浅蓝)和绿色(深绿、绿、浅绿),个别的是其他颜色。
获得此次邮展最佳编排奖的邮集《鱼儿,交个朋友好吗》采用了黑色衬纸,令记者吃惊不小。记得很早很早时候,邮集作者在邮集中衬托素材几乎都用黑色衬纸,最近几年,很多集邮者认为黑色衬纸太沉重、太刺眼。而《鱼儿,交个朋友好吗》邮集作者张怡至认为,黑色是永恒的颜色,虽然目前许多集邮者对黑色衬纸不感兴趣,但只要符合自己专题邮集的展示,用黑色衬纸又有何不可呢?在洪秋良的《她——男人眼中的女人》邮集中,衬纸用的是粉红色。记者认为,粉红色似乎是女性的专用色,因而用在表现女性的邮集中再合适不过了。但在一部表现桥的邮集中,作者使用了闪亮的银色衬纸,有点刺眼。
在使用两层衬纸中,大多数邮集作者是在素材下面衬托了一层白纸,然后又在白纸下面衬托了一层蓝色或绿色的衬纸,这种双层的衬托方法在制作时虽然烦琐,但展示效果还是不错的。获得此次邮展最有价值奖的邮集《鹰》,就是采用此种方法。
用电子计算机打印衬底和框线的方法将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邮集作者运用电子计算机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广泛使用,用电子计算机打印衬底和框线的优点是十分整齐,不会出现手工裁切衬纸时的错误,缺点是没有衬纸的立体感和邮集制作的手工韵味。
珍罕性增加了5分
对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国集邮者而言,珍罕性往往是逾越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在邮集获得了一定的奖级之后,再向上努力,拼的主要是珍罕性。可谁料“屋漏偏逢连阴雨”,国际集邮联在最新制订的邮展规则中,偏偏将“珍罕性”一项增加了5分,由过去的15分变成了20分。
此次邮展上,吴永适的《真菌》邮集为观众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真菌世界。但在邮集选题新颖的背后掩盖不了作者的苦恼——素材缺乏珍罕性。世界第一套真菌邮票是罗马尼亚1958年发行的,距今不过5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的制约,这一部邮集很可能在“珍罕性”一项得分不高。
是不是《真菌》邮集就没有走下去的希望了呢?不!记者以为,虽然早期真菌邮票发行的少,但有真菌信息的其他素材如早期邮资机戳、早期广告信卡等素材却很多,这些早期素材同样会增加《真菌》邮集的历史纵深感。
专题邮集的故事要贴切
专题邮集要讲故事,这在专题集邮者中已经达成了共识。如果讲故事?巧妙各有不同。记者以为,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讲故事,也无论用第几人称来讲故事,故事一定要贴切,值得推敲。
专题邮集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故事,是目前邮集作者惯用的技巧,沈金春的《石油》就是其中的一部。“我是石油,我沉睡在地层深处,我栖身于岩石缝中,我用积聚千万载的能量,喷涌出时代的辉煌。”结尾处“石油”警告人类:“我不可再生,请君多爱惜!”记者以为,这一部邮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是比较恰当的。
而另一部同样表现石油题材的邮集《石油公主》,则采用拟人化的方式来讲故事,角度非常新颖。“相传石油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公主就在你身边。”其纲要是这样的:第一章,公主从远古走来;第二章,耳听钻机声声;第三章,喜在油田做嘉宾;第四章,子孙繁衍家族兴;第五章,献给人类无限情。专题邮集要讲故事,但切不可讲成天马行空一样的故事,《石油公主》邮集将黑黑的石油比喻为白白的公主,似乎并不恰当,其讲述的拟人化故事,也还要推敲,再推敲。
文章发表于2002年11月22日《中国集邮报》第7版“邮展殿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