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行“集邮周”邮票的五个阶段
图1
为了向公众介绍邮票的趣味、美丽及文化价值,同时推广集邮活动,日本邮政于1948年设立了“集邮周”(Philatelic
Week),并于当年的11月29日开始发行第一套“集邮周”纪念邮票,以配合相关活动的举行。
日本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集邮周”(Philatelic
Week)纪念邮票,全套一枚,票名“回眸美人”。1949年11月1日,日本邮政发行了第二枚“集邮周”纪念邮票,但名称却是“邮政周”(Postal
Week)纪念邮票,全套一枚,票名“月下雁”。
日本邮政在发行了这两套纪念邮票之后,便停下了发行脚步。直到5年后的1955年11月1日,日本邮政才重新开始发行“集邮周”纪念邮票,从此,发行脚步走到了今天。即使在当前集邮全球化“缩水”的大背景下,日本邮政也不改发行“集邮周”纪念邮票的初衷。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集邮周”纪念邮票发行史中,日本邮政每隔数年就会调整“集邮周”纪念邮票的发行时间、枚数和规格等,据此,我们可以将日本“集邮周”邮票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创阶段,时间为1948年11月至1949年11月,共计发行了两套两枚纪念邮票;这两套邮票的票幅相同,都是30毫米×68毫米,齿孔一致,都是13.5度×13度,但面值不一样,“回首美人”面值5元,“月下雁”面值8元(图1)。
第二个阶段为发展阶段,时间为1955年11月至1974年4月,共计发行了20套20枚“集邮周”纪念邮票;每年发行一套一枚,除了1971年、1972年和1973年三套三枚邮票规格自成一统而与其它邮票规格不同外,其余17套17枚“集邮周”纪念邮票的设计风格完全相同。这个阶段的日本“集邮周”纪念邮票,其图案多采用传统绘画浮世绘,如1955年是喜多川歌麽的“吹玻璃瓶的姑娘”,1956年是东洲斋写乐的“演员”,1957年是铃木春信的“拍球”(图2),1958年是鸟居清长的“打伞的雨中妇女”,1959年是细田荣之的“浮世源氏八景”等。
图2
第三个阶段为连印阶段,时间为1975年4月至1989年,共计发行了15套30枚“集邮周”纪念邮票;每年发行一套两枚,采用两枚连印的方式(图3),其中前十套20枚的邮票规格与第二阶段的邮票规格相同,后五套10枚的邮票规格略小,观赏效果不如前者。
图3
第四阶段为徘徊阶段,时间为1990年至1998年,共计发行了9套10枚“集邮周”纪念邮票;除了1991年一套两枚外,其余均是一年一套一枚(图4),邮票设计的风格以及邮票规格等多不统一,令集邮者失望。
图4
第五阶段为创新阶段,时间为1999年至今,“集邮周”纪念邮票令人耳目一新,多数邮票采用连印的方式,邮票规格也基本上恢复到第三个阶段以前的大规格,邮票印刷的科技含量也不断增加。2002年4月19日,日本邮政发行的两枚连印“集邮周”纪念邮票《贺茂竞马图屏风》,是日本邮政首次采用“金属多重影像”防伪印刷技术。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在第一枚(左边)邮票的上部同一个位置可以从没有字样到相继浮现出“PHILATELY
WEEK
2000”(集邮周)和“NIPPON”(日本)字样,第二枚邮票(右边)的下部也同样具有如此效果(图5)。
图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