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是道单项选择题
春季,各大高校又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一些名校甚至变成旅游必去“景点”,不少学校为应对这一情况被迫采取“限客”措施。高校校园对外开放是否影响了自身正常教学?大学校门到底该不该向社会敞开?高校的开放属性又当如何维护?(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本身就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只能选择开放。为啥这么说呢?这是高校的性质和属性决定的,高校任何时候都应该开放,只是如何开放和加强管理的问题。
高校除了承担教育职能,还要负起社会责任。高校的资源是社会公共资源,不能由高校师生独享,而应由广大公众共享。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推进高校开放力度,既让高校的公共资源向社会辐射,又可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高校开放不等于敞放,不等于不加强管理。比如报道中所说的,清华大学的西门严格执行了有关规定,但东南门、西南门等管理都较松,甚至有不少人盯上了这样的漏洞私下招揽起“生意”。这种放任自流、繁衍塞责的做法肯定是错的。
高校面向社会开放,多少会对师生的生活、校园的环境和安全等有些影响,但这些影响不能成为高校开放之路上的“绊脚石”。这些影响只要想办法解决,是完全可以减轻甚至杜绝的。比如,高校担忧的校园安全问题,如果像中小学一样加强校门管理、加强对进入人员的检查、加强巡逻等,不就解决了吗?真正想到高校干坏事的人极少,基本都是走走、看看、玩玩,希望沾点人文气息,感受一些高校的氛围。
高校开放后,高校要加强管理,包括内部人员和外来人员管理,进入人员也要自觉遵规守纪、爱护卫生、讲究公德。你在校内公共草坪上乱扔垃圾肯定不对,你赖在高校图书室不走甚至企图偷到图书肯定不行,你鱼目混珠到高校食堂蹭饭吃肯定不好……总之,既然进了高校门,就一定要守高校的规矩。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守纪律、讲规矩”,这六个字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都适用,尤其适合于社会人员参观高校。
较长一段时间来,“高校到底应不应该关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什么时候人们不再关注和提起这个话题了,就说明高校的管理到位了、公众的素质提高了、社会越来越文明和进步了。相信会有这一天的到来,尽管这一天离我们还有点遥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maokaiyun1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