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开云:青史留名九错字缺乏对文字的敬畏

(2015-07-27 11:28:28)
标签:

时评

分类: 文化

毛开云:青史留名九错字缺乏对文字的敬畏

 

 

    写错字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没文化,一种却是因为“太有文化”。我国许多著名景区的牌匾上都出现过“错别字”。你是否知道,这些错字背后的历史典故?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些错字,该报用了标题《青史留名的九个错字,你知道几个?》。确实,知道这些错字背后的历史典故后,你一定会为这些错字的错法拍案叫绝。比如,“风流宛在”的典故是: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而写下这四字。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刘坤一之所以这样写,是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然而,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国的文字是古人挖空心思“造”出来的那么,对于祖先精心“造”出来的文字,后人理应对它保持敬畏之心。青史留名九错字,显然缺乏对祖国文字的尊重和敬畏。

 

醉翁之意不在酒。青史留名九错字,其实也是写者之意不在错”,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而已。山东曲阜孔府因“富贵无头”,就将“富”字上面一点不写因“文章通天”,就让“章”字下的一竖出头这不是“说文解字”,这是“解文字”;咸丰皇帝因信奉恩情一生报不完,就让天津蓟县独乐寺报恩院的“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这不是皇恩浩荡,纯属自我解嘲……

 

    古代名人学士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反复研究,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表现出对祖国文字极度的虔诚之心:卢延让写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坦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更是在“推”“敲”二字上念叨过没完,不知不觉中竟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去了……古人这种对文字的态度,值得学习和借鉴。

 

青史留名九错字虽可让人学典故、长知识,领略写者的风采,但总体来说,积极意义远不消极意义。一者,祖国的文字不能想改就改、想咋写就咋写,大家都来胡写乱造,祖国文字不知会被糟蹋成啥样;二者,对青少年是误导,当他们提出这是错字而成年人又不能解释时,可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三者,对外国人是不礼貌,外国人学中国文字本就很难,你让他再学典故、辨别对错,他只会抓狂善待祖国文字,规范使用祖国文字,既是一种基本的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既是对祖国文字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 maokaiyun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