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处长“把关”卡壳缘于“一把手”失职
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需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总理说。(4月16日南方网)
国务院通过咋还要处长们“把关”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梗阻”。
几年前就有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性文件从中央到基层需要70天左右。为啥要这么长时间,因为要经过很多个层次:中央到省,一般需要3-5天;省根据实际制定贯彻决策,需要10-15天;省级文件下发到市县,需要3-5天;市县若作出补充内容,又需要7-10天;市县级政府向机关、部门和乡镇传达文件,一般7-14天集中进行一次;乡镇(办事处)向村委(居委、社区)传达文件,一般1个月集中进行一次。更有甚者,2012年10月20日《华商报》报道,当年5月1日实施的《陕西省老年人优待服务办法》中的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免费进入旅游景点”,直到当年10月9日,西安大慈恩寺景区才执行,足足慢了5个月之久。
为啥出现“中梗阻”,专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上看,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从微观上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中层干部缺乏正常有效的轮换机制;二是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具体职能部门的处长、科长等握有相当的“实权”;三是队伍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一些公务员没有公仆意识和服务观念,一些部门科室把工作职能当成了“创收”工具。
“中梗阻”说到底,就是慢作为、迟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中梗阻”危害极大:轻者,利用权力“吃、拿、卡、要”,滋生“冷、拒、横、推”等庸俗习气;重者,导致政令不通、执行不力、效能低下,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大大降低行政效率,加大行政成本,成为一个地方甚至整个国家发展经济的“瓶颈”。
国务院通过、处长们“把关”,这也是反“四风”的内容,是推进“四个全面”的绊脚石。处长“把关”卡壳缘于“一把手”失职。消除绊脚石,既要给一层层、一个个“处长”加码,更要给一级级、一个个“一把手”套上紧箍咒。只有“一把手”不再失职,处长们才不敢“乱把关”,“中梗阻”才不会再出现。为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干部整体素质;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大监督力度,严格责任追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