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开云:莫言获诺奖让人倍加思念“鲁迅们”

(2012-10-12 11:27:01)
标签:

莫言获奖

文化

分类: 文化

 昨晚到今天,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铺天盖地,真可谓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莫言获诺奖,笔者一方面高兴,另一方面更思念起那些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文学家们,尤其是鲁迅。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曾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文学家有:鲁迅、林语堂、巴金、老舍、王蒙、北岛、沈从文和李敖等。不管这些文学家因为什么原因与诺奖失之交臂,他们都是有才华的文学家,值得世人尊重的文学家,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项的文学家,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鲁迅不婉言谢绝,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或许就会“花落”中国;如果老舍、沈从文多活几年,他们或许就是今天的“莫言”,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只奖给活着的人;如果林语堂“运气”好一些,197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会是意大利诗人蒙塔莱,而是以国际笔会名义全体通过推荐的中国文学家、国际笔会副会长林语堂……当然,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不能倒退,世上没有“如果”,诺奖只能向前。这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光临中国文学家了吗?

 

 在这些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文学家里,笔者特别思念鲁迅。原因有二:第一,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甚至获奖的中国文学家;第二,鲁迅是婉言谢绝推荐自己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中国文学家。“第一位”和“婉谢”这两个关键词,足以让人对鲁迅敬仰和推崇。

 

 有了鲁迅,有了第一,中国文学家开始接近诺贝尔文学奖,并最终由莫言拔得头筹。尽管这个奖来得晚了一些,但已经说明这个奖开始关注中国文学家、关注中国文学、关注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西方人的专利,更不是诺贝尔设立这个奖项的初衷。诺贝尔文学奖不分民族、种族,没有地域限制,是社会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在文学界应该形成共识。

 

 特别是鲁迅的“婉谢”中提到“为我,为中国”之意,更令人觉得鲁迅的伟大,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身上压出“小”来。鲁迅清楚,别人之所以想提他的名,就因为他是中国人,他是占了“中国”这两个字的“便宜”,而中国当时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按照鲁迅的说法:“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尤其是鲁迅用他的火眼金睛,直刺国人的劣根性——“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可谓一语中的。

 

 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莫言无需“婉谢”了。而且,莫言获诺奖,既有鲁迅之“为我”之意,更有鲁迅之“为中国”之意,莫言不能“婉谢”,也不应该“谢绝”。莫言获奖后非常清醒,“乡土”是他的获奖秘诀。文学家必须植根于中国大地,深埋进中国“乡土”,才能写出震撼国人、震惊世界的文学作品。从莫言的获奖感言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家的责任,看到了中国文学的希望,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国”的喷薄力量——是为鲁迅之“为我,为中国”之意。正因如此,莫言获诺奖,让人倍加思念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文学家,倍加思念“鲁迅们”!

 

(毛开云 四川宜宾晚报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