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开云:“您幸福吗?我姓曾”背后是城乡差别问题

(2012-09-30 18:10:02)
标签:

您幸福吗?我姓曾

杂谈

分类: 社会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段神奇的对话出现在今日中午央视播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中。这名务工人员看似文不对题,却令人遐想联翩的回答在网络火速走红,被网友们封为2012又一“神一样的回复”。(9月30日浙江在线)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神一样的回复”背后,到底有什么问题呢?笔者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听到的这种答非所问实在太多。比如有人问:“老奶奶,你今年高寿了?”老奶奶回答:“我身体很好!”其实老奶奶根本就没听清楚对方问的问题,出于“对话”的需要随便答了一句。

 

为啥要随便答上一句呢?一是因为老奶奶年龄大的原因,耳朵本来就不好使,别人再怎么说她也听不清楚,但她知道有人在和自己说话,出于礼貌和尊重,也展现农村人的淳朴和热情,就自顾自地说上一句,表示对对方的应答;二是老奶奶根本就不知道“高寿”为何意,还以为别人说她身体很“瘦”呢;三是农村人中喜欢开玩笑者,故意用“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关门、他说捉鸡”这样的对话,起到逗人发笑的喜剧效果。这样的例子很多,但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或许都遇到过。老年人如此,不少中年人和青年人更是如此。

 

这位曾姓民工与记者对话做出的答非所问的回答,笔者理解有三个意思:第一,不知道怎么回答。当记者提问时,他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但记者却继续追问,他觉得不回答不好,回答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索性随便回答一句敷衍过去。第二,不愿意回答。城市里的民工,大多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自卑心理在很多民工身上不同程度存在,他们对地位比自己高、穿着很光鲜的陌生的人,特别是背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有一种天然的“不敢靠近”的感觉,因此不愿意回答记者的问话。第三,不敢回答。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害怕回答不好让人笑话,尤其面对的是记者,回答的内容是要上电视呢!

 

对于这段对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从幸福感方面进行解读,有人从记者的提问技巧方面进行解读,也有人从央视敢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方面进行解读,笔者对这些观点都很赞同。然而,笔者想表达的意思是,随着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让“农村人”真正融入城市,成为一名“城市人”,让他们和“城市人”一样,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对话权、人身权、人格权等基本权利,从心理上、灵魂深处打消城乡差别、身份差别、地域歧视和户籍歧视等,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倘若这位曾姓民工敢于从心里与记者“平起平坐”,或许就不会出现“您幸福吗?我姓曾”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如此看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和加强民工心理建设同频共振。

(毛开云 四川宜宾晚报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