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4元闯北大”的关注点不仅在“励志”
(2012-09-02 14:04:07)
标签:
4元上北大教育 |
分类: 教育 |
9月1日,北京大学迎来3600余名本科新生。当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拿到了北大发放的爱心大礼包。校长周其凤也来到迎新现场的绿色通道,给受助学生讲述自己当初“4元钱闯北大”的故事。(9月2日《北京晨报》)
周其凤回忆“4元闯北大”,目的是激励大学新生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据北大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介绍,今年北大新生中,农村学生占6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20%。周其凤“现身说法”,无疑是一部很好的“励志片”,为这些学生注入了“兴奋剂”。然而,笔者认为,“4元闯北大”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在“励志”,而应该在“不应忘却的历史”。
当下,不少官员尤其是高官,羞于谈自己的过往,特别是不堪回首的过往。首先是自己不愿谈起,认为自己的过往是为自己现在的光辉形象抹黑;二是别人谈起他们会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别人在揭穿自己的老底。此其一。其二,当今很多年轻人怕别人知道自己“穷”,说自己“穷”。如果自己现在真“穷”,要么自卑心理很强,要么“打肿脸充盘子”;即使将来“富”了、“贵”了、“发”了,曾经的“穷”依然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实,“穷”是暂时的,也是现实,只有直面现实,奋起直追,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有了前途,有了富贵,也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周其凤讲述“4元闯北大”的故事,对当今官员是一面镜子,对当代年轻人是一种警示。如果仅仅把“4元闯北大”当作一部“励志片”,一者可能辱没了周其凤的良苦用心,二者也不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当然,或许周其凤之“4元闯北大”目的就在“励志”,但如果我们能读出“4元闯北大”的弦外之音,也不失为一种深刻反思和自我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