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开云:上海试点“家庭医生”的三重尴尬

(2012-08-20 08:40:08)
标签:

家庭医生

三重尴尬

健康

分类: 民生

“挂号费只要两块钱?第一个看专家,还不用重复做B超?”来上海同仁医院看胆囊结石的沈华年,觉得自己刚刚享受了贵宾待遇。在上海,像沈华年这样的患者至今已有75.98万户,209.9万人。自从2011年4月,上海作为一个医改重镇在10个区县试点家庭医生制度以来,“一家一医”正在全市范围内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8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知道一些达官显贵或富翁富婆有“私人医生”,而“家庭医生”显然比“私人医生”更“尊贵”,因为整个家庭都可以享受“私人医生”的服务。上海试点“家庭医生”一年,部分市民确实享受到了“贵宾待遇”,然而,“家庭医生”却面临三重尴尬:数量少、待遇低、药品缺。

 

目前,上海在10个区县建立了7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家庭医生2000多名。但根据国际惯例的服务标准,一个家庭医生对应服务2500个居民,或者对应800~1000个家庭,上海试点一年多,家庭医生的缺口仍有4000多人。

 

一方面缺家庭医生,另方面家庭医生的待遇却不是“香饽饽”。平均下来,上海一名家庭医生的月收入税前在5000~6000元,这与大医院医生相比有明显差距,有的要差一半左右。家庭医生的待遇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基本工资,二是岗位津贴和劳务奖金。劳务奖金就要看谁服务的家庭多、服务得好,谁的收入就高。国家推出绩效工资后,对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很有影响,因为绩效工资面对的是中西部地区,而在上海,相当于把家庭医生的服务限定了上限,又回到“大锅饭”层面上。

 

“家庭医生”严重缺药,一般情况是,基层医院1个月的后20天就没药了,药品种类也不全。老是让患者去上级医院配药,一来二去,大家干脆绕过家庭医生了。

 

家庭医生数量少,有的只接待社区门诊都忙不过来,对患者“叫诊”只能提供电话咨询,久而久之,信任关系难以建立,患者从家庭医生身边“流失”;基层医院严重缺药,患者即使很满意家庭医生,但拿药问题让患者头疼,约有三成患者就是“因药流失”的。患者的流失,加剧了家庭医生的待遇低,三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然,上海正在“对症下药”,比如,正在着手建设一个包括培训中心、临床基地、社区基地在内的全科医生培训体系,今后计划每年培养500名全科医师。但是,仅仅上海努力还不够,国家还应该试着把部分医保经费交由家庭医生管理,如果服务得好、管理得好,要有一部分结余用作提高待遇,至少家庭医生的待遇要与同级别的大医院的医生保持平衡。此外,国家不妨进一步加大投入,增补基本药物目录,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家庭医生制度并不是医疗卫生体系单方面的工作,它的完善和成熟需要很多方面的帮助:财政要怎样投入,医保制度要怎样改进,拨款的资金管理怎么分配,家庭医生的编制是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多部门给力。作为“健康守门人”的家庭医生,需要各方呵护才能健康成长、发展壮大,只有家庭医生发展壮大了,才能缓解和解决百姓“病有所医”、“医得起病”的民生题难。

(毛开云 四川宜宾晚报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