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报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社科院联合设立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16日发布了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主观)指数,数据为50.88,刚刚进入50分以上的满意区间。房价和通货膨胀导致的生活成本偏高,拖累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6月17日中广网)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对30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居民的调查结果,比较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问题:百姓对目前的生活质量不是太满意。换言之,百姓的幸福感并不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这是不争的事实。不久前,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百姓的满意为何不高呢?值得深思。
房价高高高几许,买不起房的市民只有租房“蜗居”。曾几何时,房租涨价一浪高过一浪,全国各地又响起了“租不起房”的声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国家响亮提出“住有所居”,但这在一些人看来也成了奢望。不得已,北京等地竟然打算设立“官办中介”。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声音在坊间非常洪亮: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面对“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花你钱”等轮番来袭,百姓只有一声叹息。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实事求是地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百姓的期望显然还有很大差距。50.88已经进入满意区间,而这个满意度显然不能令上下满意;50.88只是生活质量满意度主观指数,但肯定反映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某一特定方面。发展经济的目的无非有两个,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百姓生活满意度。第一个目的基本实现,但要保持、巩固和继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对于第二个目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而且必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中央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有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老是高高在上,这个质量显然打了折扣。只有进一步有效地遏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稳定物价总水平,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才能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地方政府在重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民生建设,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在城市居民生活实实在在改善的同时,使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当下,“民生”、“民生优先”震耳欲聋,四川省更是提出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努力建设“民生政府”;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城市,这些字眼炙手火热,全国各地均在大胆实践和探索。只有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奔小康的目标,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毛开云 四川宜宾晚报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