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说,为保障成都城区二环路改造工程顺利施工,成都市将从4月26日起,在二环路全线和7条主干道实施为期约15个月的汽车尾号限行措施。(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缓堵治堵,成都煞费心思。作为一个市民,笔者也在想:成都如何才能不成“成堵”,所以对有关治理交通拥堵的消息格外关注。
3月10日《郑州晚报》报道:为缓解城市拥堵,我国将首次引入空中轨道列车(以下简称“空轨”)建设。目前,浙江温州市有意向拟建设首条运营线路,具体的规划研究正在加紧进行中。记者获悉,在温州“尝鲜”之后,城市“空轨”还有可能在天津、上海、济南、合肥、洛阳和石家庄等城市投入建设。多城市试点后,北京也有望投入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冯幸耘提了《关于采用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交通困难的建议》。冯幸耘在《建议》中从安全、环保、快捷、经济等方面细数“空轨”的优点:无论在冰天雪地还是大雾、暴雨天,“空轨”都能正常运行,具有全天候性能;“空轨”
采用电力能源驱动,不发生任何气体排放,环保低碳零污染;列车在行驶中几乎不产生噪声,对居民生活干扰小;“空轨”以地铁造价的1/5将地下交通移至空中,占地少、无动迁、建设周期短,并随着城市发展可移动变线……
冯幸耘委员的《建议》,引起代表委员共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认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向下发展是地铁,向上发展‘空轨’也是一个新思路。后者应该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交通联络线,以及大型居住小区、机场、景点等微循环系统,使用‘空轨’可以说是一种新选择。”参与“空轨”项目科研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学岳兆宏教授表示,空中列车的悬挂式单轨交通模式,每公里造价前期为1.5亿元,比建设地铁的造价能减少近7亿元;实施国产设备后,每公里成本可以降到5000万元,低于高速公路建设;除了价格上的优势,“空轨”系统建设速度比较快,几十公里的线路在3-5个月时间里就可以完成,相比地铁、轻轨少则3年、多则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建设周期和挖地、架桥等施工影响,“空轨”可谓“省时省力”。
既然如此,笔者于是在想:成都治堵可否论证建“空轨”。目前,成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力推进,成都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交通先行”的战略构想。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成都的地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坏事,更是好事。正因如此,成都可否将建设地铁和“空轨”两手抓,甚至放弃建地铁而建“空轨”呢?
当然,成都是否适合建“空轨”,那是需要科学论证的。笔者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之所以提出这个想法,主要是表达一个市民对成都交通的关心和关注,表达对成都这个城市的热爱。
(毛开云 四川宜宾晚报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