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楚风浓郁的湖北省博物馆(26图)
标签:
湖北省博物馆战国曾侯乙墓屈家岭文化盘龙城遗址越王勾践剑 |
分类: 文化古城 |
走进楚风浓郁的湖北省博物馆(26图)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筹建于1953年。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馆内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珍贵藏品。

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国家-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董必武为湖北省博物馆题写馆名。

馆区内的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综合陈列馆作为扩建工程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编钟馆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馆区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

湖北省博物馆有各类文物、标本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为主,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

在湖北省博物馆的20余万件藏品中,不少是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

战国曾侯乙墓: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保存好。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曾侯乙墓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

曾侯乙墓擂鼓墩楚墓里出土的编钟。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楚墓中出土的战国陶器。

楚墓中出土的战国兵俑。

清宣统粉彩花卉玉壶春瓶。

复原的瓷器出土遗址。

元代的陶器展示。

屈家岭遗址位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
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
1988年,屈家岭文化遗址为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示屈家岭遗址古人的生产生活写照。

展示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距今3800年的盘龙城文化,被专家学者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遗址为中国古代城市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盘龙湖畔。中心区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的外城,其遗址面积应更为广大。遗址文化堆积年代,上限为屈家岭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的地层),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内城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相当于二里岗时期,外城则尚未确定兴建年代。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方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城遗址是一处古代城址,绝对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十八世纪至公元前十四纪前期,时代为商代前期或称早商、汤商时期。发掘年代:1974年。内城总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00米。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几部分。城址内清理了大量遗迹,出土有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

数千年前楚人就用这种炉子冶炼,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据说这样的鼎只是古代贵族用来装酒的。

二个美女在湖北省博物馆用手机发朋友圈。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的军队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杀,越军大败。在献上了绝世美女西施后,越国的国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二十年后,勾践回到越国,他任用贤臣,发展生产,东山再起。用了9年时间灭掉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名霸王。“鸠浅”就是这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名字。而这把剑就是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邓眼看世界(邓国茂微信号:guomao8899)与你同行看时尚的新生活!游览最美妙的人间仙景!记录有趣味的路边风景风情!客观公正的为你打探想知道的房产真相!









楚墓中出土的战国陶器。

楚墓中出土的战国兵俑。

清宣统粉彩花卉玉壶春瓶。

复原的瓷器出土遗址。

元代的陶器展示。


展示屈家岭遗址古人的生产生活写照。

展示盘龙城遗址。


数千年前楚人就用这种炉子冶炼,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据说这样的鼎只是古代贵族用来装酒的。

二个美女在湖北省博物馆用手机发朋友圈。

邓国茂友情提示:
湖北省博物馆位置: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
参观时间:
9:00—17:00(15:30停止入场),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乘车路线:
乘14、108、402、411、552路公交到【省博物馆】站下;
或乘605、712、777路到【黄鹂路】站下;乘轨道交通四号线在【东亭】站下沿黄鹂路步行900米即到
票价及限制
免费,每半个小时放500人入场,每天限制参观人数为5000人(上午限制3500人,下午限制150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