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摄影(代年度总结)
拿起单反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多一点点。拍了些照片,
能够称得上“作品”的寥寥无几,顶多是自娱自乐。对摄影这门视觉艺术来说,无论是掌握的理论知识还是实践,以及拍摄的可以叫做“作品”的,比起大咖们滔滔不绝的说道,绝对是门外汉。从感觉上谈谈对一门艺术的看法,哪怕很外行也没有那本文件规定说不行,不是吗?
摄影这玩意,真的奇妙和让人上瘾,行话叫“中毒”。一年来,我可说是中毒不浅。手指在机身上大大小小
的按钮和拨轮上七戳八戳,咔嚓一下,奇迹诞生了!眼前稍纵即逝的景物就固定下来成为永恒。嘿嘿,这叫创作。
当然,也有不想动这些脑筋的。脖子上挎的顶级机身,不是金圈就是红圈镜头,一本正经像模像样的架起碳纤维脚架,不停地咔嚓咔嚓。一问就不行了,全是A档,什么三大基本参数根本不搭边界,几大坨十几大坨白花花的银子就买了个大卡片机。现在摄影透着文化和时尚,跟着文化文化不是?哈,这叫做派。
不搞摄影时咱不懂,好的作品一定是视觉中心突出,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这要懂得“用光”。早晨和傍晚知道吧,斜射的光线使得大自然或者人物柔和且有轮廓光,显得生动层次分明。欣赏过莫奈、雷诺阿、塞尚吧,不能不承认,他们是掌握光与影的先知先觉。
拍人物时怎么老是死白死白的像块地砖?别介啊,腿要动起来啊,绕到让阳光在你的十点到十一点、一点到两点钟方向试试,奇妙极了!在暗光条件下拍人物,没看过伦勃朗不要紧,见过从大瓦房顶上的玻璃瓦中射出的光线出来照在人脸上的样子吧,就是那种效果。
摄影是种艺术超越。在近现代以前,我们的艺术中没有古希腊以人为中心写实传统,更没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流行。
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像除水墨画以泼墨浓淡、留白表现光与影的大写意外,人物、花卉、山水多是以工笔线条的勾勒,尽管这是另一种意境和美的表现形式,但不能不说这是有缺陷的。从古希腊雕塑到文艺复兴的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展现的是立体、投影和写实。
现代摄影术更是如此。巧妙地运用玻璃镜片折射原理,随心所欲的控制光圈大小、曝光长短,每个独立的个人都可以创作出或赏心悦目的风光片,或令人心灵震撼的人文片。这可不是工笔画和大写意,在片子的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说是种超越恐不为过。
视觉艺术是一种表达,摄影概莫能外。无论你拍什么,总是要表达一种观点,宣泄一种情绪。看一个人的作品,大致能看出这个人的心态。光与影运用得当,出神入化的展现美若仙境的大自然,或者展现街头巷脑、山野间人们恬静的生活状态,以及专业拍鸟儿、花儿等等美轮美奂作品,不仅体现出作者追求内心平静的超然状态,也体现出作者对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过分渲染或者总是展现“低调(黑暗背景)”下的人和物,刻意追求人世间苍沧感的表达,至少说明这人的心态已经很老了,属于很怀旧、很不得志的那种。
怀旧没什么不对,但不得志这种极为私密的情绪在大庭广众下宣泄,值得商榷。
拍照抑或文绉绉的说摄影,真的很享受这个过程。带有很强目的性去著名风景区,你以为你起得早啊,摸黑前往的时候,早就是长枪短炮的一片,等的就是那一抹的朝霞。知道初学者不可能出佳作,但是跟着大咖们起早贪黑,啃干粮喝凉水,只有躺下去才知道累了。这个过程很享受。
挎着相机漫无目的走在山野间、街角里,去发现什么值得一按快门,拍些本土人文风光,记录人们安安静静的过日子,回家整理片子,这个过程也很享受(有兴趣的,点击小图看大图)。
不想写总结了,以上代总结吧。
2014.12.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