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缕乡思寄明月

(2014-09-06 18:07:04)
标签:

散文

随笔

分类: 散文随笔

一缕乡思寄明月

    我们这一代人,祖籍、出生和工作、成长的地方都不一致,说不清故乡在哪儿,但都寄托了内心深处的情感。路边飘来一首父亲曾经哼过的曲子、从小熟悉的一句乡音、一幅照片都能勾起悠悠的遐思。

    父亲说过,刚解放时他们实行的是供给制,都在正街上的华北食堂搭伙,每月三个银元,伙食相当的好。后来实行薪金制,陆续结婚成家,上馆子吃饭就不多了。但是家乡的习惯,特别是口味,始终不能改变。不管是生活困难年代,还是条件改善后,疙瘩汤、和和饭、大饼馒头都是最爱。以至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孙字辈,都不太讲究吃饭一定要炒几个菜,弄多少大盘小蝶,一大碗面片儿汤浇上一瓢醋就可以吃得很舒坦。

    拨乱反正后,他们这批人陆续解放,有机会隔三差五回一次老家,每次都是带回家乡的吃食。回来后每家都要要送点儿,像核桃、枣儿、杏干儿一类的,当然最不可少的是小米。熬上一锅粥,那时我们吃不出什么特别的味道,只记得父辈们细细的品,都不说话,那是家乡的味道。

一缕乡思寄明月

    这几天在看抗大的纪录片,才知道老家就是抗大的分校所在地,难怪父亲十四岁入伍就穿四个兜儿。前年回去,沿公路边“子弟兵的摇篮”赫然映入眼帘。是啊,抗战八年八路军总部在那儿就有七年。但兵荒马乱想象不出爷爷送走父亲,父亲离别爷爷是种什么心情。

    八十年代第一次随父亲回去,一向严肃的父亲,一下子跪在爷爷坟前,叫了一声“爹”就泣不成声。我从记事起几乎没哭过,不由自主的跪下了,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他们一个送走一个,那一代人大多故去。不堪回首的临别之际,给已经吃不下东西的老战友病床前端来的好吃的,是一小碗鸡蛋疙瘩汤、两个饺子。我所知道的韩伯伯、两个刘叔叔、还有张叔叔,他们在弥留之际说的最多的是老家、嘱托我们一定回去看看。怎么能不回去?那里有我们的根。

    父亲已经是绝症在身,临出发时跟我说:去西藏家里不拦你,记住,别丢人。十五的月亮有多圆,到西藏才知道。三个中秋节,好多都记不得了,只记得都是喝的一塌糊涂。朦朦胧胧中踏着一缕青色,高一脚矮一脚回去,才知道高原的月亮有多么亮。三个又大又圆又亮的的月亮,永远挂在心中。

一缕乡思寄明月

    在人的一生中三年就是一瞬,让人觉得那就是你的家的地方肯定不多见。永杰、勒珠、贡布,还有从小在西藏长大的西伟,你们知道中秋是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日子,早早就安排好了。进门的哈达,老母亲慈祥的目光和问候,就是宾至如归的感觉。当迷迷糊糊趴在宽阔的背上送你回家的时候,你就知道,这里的人已经把你当做了自己人,那里就是故乡。

    现在,走在背街小巷,乡村田野,按下快门的一霎那,突然感觉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可以做得更好,这里也是我的故乡啊。月亮又快圆了,无数思绪涌上心头。

    又是一年了,再写一篇,记住我们的乡思、乡情和我们的父辈。                                                                                                                           2014.09.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