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会代替传统?
电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是部好片子。的确,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才刚刚开始,就像片子解说词“芯片技术、传感器、云计算的飞速发展让万物相连和无处不在的智能化成为普遍,计算机、互联网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正呈现出人机共同进化的可能…。”
任何断言人机融合可能性的预言都为时尚早。短短二三十年,互联网已经淡化了智能和技术的界限,给人类社会固有观念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背后最可能发生的几率、无数下意识行为反映出的取向能够直观。人机共同进化使得“计算机”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从简单的模仿到自学习,展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甚至自身的无限可能性。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技术超越个体理性智能将不再是神话。
人工智能能够走得多远谁也无法预言,就像解说词表达的那样,我们个体意识将会融入无所不在的“大网”之中获得永生?
在信息技术不那么发达的时代,人们无法最大整合已知的知识使之效用最大化,这只是一个方面。在作为社会人的非理性方面,感性的因素,个体差异化的因素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预计,互联时代再怎么发展,个体仍然有一席之地。
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的雕塑与画作,莫奈的光与影的抽象,以及王羲之喝酒正好三两五钱还是二两三钱能够写出兰亭序,放到若干年后也永远无法模仿,永远也不会有第二个人(那时是机器、抑或叫人工智能)同时创作出同样的作品。
社会同样如此。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仅此而已。技术本身可以适应不同民族而促进人类在驾驭自然方面趋向大同;社会的大数据永远只是一种概率,而非壹加壹就一定等于二。不同民族的前进方向除了大概率以外,偶然事件往往构成特定民族的特质;互联和人工智能往往在强化民族特质这种偶然性,促进多种偶然的相互了解、融汇,从而走向趋利避害的大同。
若干年后,人类征服自然的生产力不分种族已然充分发达,我们也不能指望非洲人不着大花长裙而模仿潮男。可以想见的是,穆斯林依然对先知默罕默德顶礼膜拜,众多信徒依然对拿撒勒的约书亚真诚祷告。这就是传统。
社会越是伴随着技术往前发展,传统就越在不断强化。尽管传统在变迁中演进,变化。这不是技术甚至人工智能可以企及的。 在不远的将来,无数个卡斯帕罗夫同时与深蓝对局毫无胜算。但是,精彩个性、丰富的情感、民族的特质,是上帝留给每个生灵的独特的礼物,任何技术包括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都无法窥探,任何技术都不可模仿。
个体的差异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精彩,无数偶然相连才成为必然。人或人工智能只可能接近上帝,成为上帝的奴仆或者工具,永远不能取代。

2014.09.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