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井
60年代,当共和国 主 席刘 少 奇精神抖擞地登上贡井大塘
山扇子嘴,然后走到这口井时,这里的盐工们激动得
热泪盈眶,这里就是东源井。东源井从问世一百余年来,卤、天然气一直盛产不衰。
清 代咸丰8年(1858年),一些盐商 在川盐济楚之际,向前人“看榜样”,“追龙脉”,开始拓荒创办这口井。
刚下 好石圈,还未正式扣篾下凿,开 办途中与之隔河相望的清江井,竟然两次焚毁井场。股东们怕不吉利,断然停凿
。此时又值边岸受挫,盐引积压,淮路复通,一连串的不景气接踵而至。众股东见前程渺茫,忍痛弃之。
31年之后,杨仿春、曾子轩
等人预见自贡盐场将时达好转,即与该处地主立下契约,佃价一次付清,“水火消涨各听天由命”,按“火圈日份”分享,取名炳源井,由股方投资合办。
光绪十 五年(1889 年)腊月初三,杨仿春等人开始 从23米深处的大口地方,动工起淘。4年之后,自光 绪十九年(1893
年),当井凿至319.6米深时,终于见功.燃起5口草皮火圈熬制巴盐。再4年后,彻底停钻,正式更名东源井。
然而,东源井有了天然气,却没推到黑卤。“黄卤推砂,黑卤推气”,是开办盐场赚大钱的规律,为了推出黑卤,股东们决定
继续加淘井深。当凿至624米深时,首次发现黑卤水印。他们一鼓作气,续凿到700多米
探时,终于见到了黑卤,且气盛卤丰。
到1926年,东源井 的天然气已日产1.7 万多立方米,至1937年,天然气已日产3万立方米,进入
全盛时期。气、卤高产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由于气产有余,用竹笕输送到附近五龙、富龙等9个井灶烧盐。
东源井虽是人 工造就,井口不过16 .7 厘米,井深不过947.85 米,但一开始就日推黑卤40余担。之后,宋俊成
、张乐三、余述怀等24 个新股东为了凿井增气,经过历次补气堵水,治并保养,建起两个大灶房,烧巴盐202 口。三天一柄,一柄400
公斤。一口火赚1000多元,一年纯利200多万元。
东源井山高路远,
生产的盐得由扛子匠们一包一包地抬到山脚下的河坝头上船运走。盐船运至艾叶滩头,船下不去,又得由另一批扛子匠们一包一包地转运到滚下盐船上,然后才顺河运抵贡井平桥码头,起运官仓。
解放后,东源井收归贡井 盐厂,开始用现代化的工艺采气、推卤、产盐。公路也修到了井场上。进入80年代之后,东源井日产天然气高达2.5
万多立方米,累积产气量已达8亿万多立方米,至今仍在生产天然气。
东源井的传统采气工艺和高产历 史,在自贡盐场上可谓独具一格,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2014.05.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