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改革
改革这个词儿热门得不得了,哪儿都可以套。有点儿像一段时间里的创新,不用的话,显得跟不上形势很落伍。
一般来讲,改革是和体制机制连起来用的。那么何为体制,何为机制?抽象的说,体制是一个系统的组织架构样式,以及架构组织存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组织原则);机制则是这个系统组织架构各个部分运转的规则,以及它们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原则上讲,体制决定机制,机制性问题源于体制。
通常意义上,改革带有系统性。当某个子系统的调整到一定程度,这个子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转的更高的组织架构是否同步变动,决定了这个子系统调整的目的是否可以达到。就比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没有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同步跟进,必然是进行不下去的。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
从安徽小岗村的星星之火到今天,三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改革的成功与进步,至少需要满足下列必要与充分条件:国家决策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改革目标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深度吻合,社会发展程度与改革步骤的适应,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步骤与准备,稳妥而正确的实施路径,贯彻执行改革的人力资源等等。
这实际上是在说,无论是体制性的还是机制性的改革,首先是有着现实性的需要。当社会积累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进步、制约人的发展(这和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特性高度相关)时,从历史发展的逻辑看,改革是必然的。其次,改革是否成功,必然取决于改革的动力源是不是找得准,是不是可以持续。
另一个问题是改革的定位。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改革的全部意义,要看改革的政策、策略、步骤是不是促成了改革目标(不是改革本身)沿最优路径去实现。
还有一个问题是改革的目的。通俗意义上讲,改革的目的是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发达,人民的幸福。除此以外,没别的目的。
不需要多么雄厚的历史知识,简单的了解我们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以及还在我们眼前耳边的苏联,建国后的计划体制和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抓住改革的目的、手段(包括动力机制)、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三个要素,就基本可以判定改革的脉络以及成败的关键。

2013.12.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