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楼与工业化、城市化
(2012-10-16 17:53:46)
标签:
财经杂谈 |
分类: 经济杂谈 |
造楼与工业化、城市化
现在不谈工业化、城市化就太落伍啦,但这个题目过于招摇,也不一定说得清。
现代大工业是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不断演进的结果,由此,区域经济的支撑,在于产业分工不断演进的空间映照——现代城市化的兴起。但凡读过点儿经济史的,都知道这是常识。最近, 周其仁教授对此有过一篇文章,说得特别的清楚。
城市化本身也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有了自己内在的规律。发达经济体的城市化,主要在于城市化的内涵,即支撑现代工业的知识系统在城市体内高度发展,这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产业分工演进的产物;其次,交易部门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不断细分,越来越庞大和专业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也就是发达经济体始终处在“科技创新”动力之源之上的基本原因。
城市化可不是像造楼那么简单。把农民的土地征过来,改变土地性质,再批出去,稀里哗啦成片的楼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叫城市化?城市本身所应具备的内容是产业分工的结果吗,就算农民转为城市人口,他们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如何谋生,靠低保?笑话,这不可以持续。
如果把国家,甚至一个区域的发展放在这个背景下去审视,可以把这看做是战略。这根本不是什么权宜之计,更不是什么战术。也可以把这个看作是最大的“内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投资于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等等这些可以支撑现代大工业的基础,以及支撑现代工业的大规模交易体系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单纯量的扩张,不要说资源环境、社会生态难以承受,政策今后也不会支持。
大家都在等十八大。在经济领域,投资重点将倾斜于上述城市化内在的领域。如果猜得不错的话,这是应是下一轮经济起飞的应有之义,除扩大“内需”之外,应是长远之计。
如果不把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看做历史演进结果,硬要去咬文嚼字,注定说不通,充其量只是为造楼牵强附会。
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