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那谁
那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251
  • 关注人气:2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灯杆坝印象——操社会

(2012-02-11 12:38:10)
标签:

怀旧

老自贡

灯杆坝

系列

分类: “灯杆坝印象”

灯杆坝印象

                                         ——操社会

操社会在六七十年代和现在的概念略有区别,以前往往与提劲打靶联系起来。

文革开始时,大家都还是口诛笔伐。然后逐步升级为文攻武卫,凶险点的地方像重庆、宜宾、泸州就硬是先钢钎儿后炮火真刀真枪的干。自贡这个地方,民风淳朴,好像对乡里乡亲的要整来摆起,还下不到手,充其量只整那哈“武装支泸”,在别个的地盘高底及(去)扎起,好像还没有对砍过。及呀(去过)的回来硬是龙门阵摆的吼,提劲惨啦。

待到“全国山河一片红”(各地都成立了革委会)以后,在城头浦起的老三届、初六六、六七、六八的的天兵天将便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艮锅(整个)端到乡下。

好像在这个时候操社会就有了一定的标志。你想嘛,十多岁的娃儿一哈没得父母的管教,啥子事做不出来哟!比较造的娃儿,就要标新立异。先是流行军装,军帽,有牛屎黄的老军装就更巴适;后头是流行崩的邦紧的管裤,上身加海魂衫,脚上白网鞋不套带带儿。

其实在乡下操社会只不过是不出工,到处转乡;逢场天到茶馆头摆龙门阵,提虚劲。真的遇到打群架,比较操的往往还不在。回城来就一槽一槽的伙到在街上转,在茶馆头吹牛。

当时革委会的把管裤称为“奇装异服”,逮到要剪。从乡坝头回来,屋头的大人要喊,“把乃些(那些)东西捡到起哈”!出来操社会的往往比较大方热情,买包两角四的“麻雀儿”(蓝雁牌香烟)都要拿出来走一圈,从不吃独食;弟兄伙有事要及(去)扎起(不是真动手,人多势众的意思)。

    留在城头的部分“赖青儿”(没有过硬理由留城),也有部分比较操,但肇事的从来没有听到他们在。“病青儿”(整点不好查的毛病,知青办批准留城不下乡)极少有人敢操社会,因为还要指望安排工作,太操了别个说起不好。

后头“操”演变为穿得比较好,或打扮得比较时髦的意思。比如招工回城,穿起崭新的工作服,脚蹬翻毛皮鞋在灯杆坝、王家塘、正街上去及亮一哈就很操;女的学到人家上海人在灯杆坝理发店梳个“梭梭头”(齐耳短发)也很操。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操社会只不过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哈崩崩的没得出息的娃儿,那个敢操?

2012.0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