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国策——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笔记
(2019-04-06 18:07:55)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开卷有益 |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此书分十二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现在流传的本子是西汉刘向在各国史集的基础上整理编定而成,并定名为《战国策》。汉成帝时,刘向校录宫廷藏书,发现此书。当时它的卷帙已经非常混乱,各简名称繁复,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等。刘向将其整理为三十三篇,定名《战国策》。他在《校战国策书录》中解释了这一命名:“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根据这个解释,可以清晰了解:《战国策》的“策”字,是“策谋”,也就是“计策与谋略”的意思。
《战国策》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六国,包括了239年的部分历史。它的主要内容是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与外交斗争。
《战国策》兼擅记言记事,具有铺张扬厉的文风。它善于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善于选取典型的故事情节,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其语言犀利流畅,气势充沛,常用铺陈排比与夸张来增加说服力。
前几日读了《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一发而不可收也。今日读《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笔记如下。
此文记叙了濮阳商人吕不韦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他在赵国一发现被当作人质扣押在邯郸的秦孝文王的庶子异人,就以商人特有的敏感马上意识到“奇货可居”,这一买卖大有赚头。并认为“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下定决心以后,他进行了精心的谋划运作。首先对身在赵国的异人进行了当面点拨,告诉异人:“你的异母兄弟子傒是你的对手,有可能成为王位的继承人,而你现在朝中既没有母亲的援助,在外面又身为敌国人质,一旦秦、赵两国背弃约定,你将身为粪土。”他的一席话让异人顿时有了忧患意识,并在异人面前夸下海口:“今子听吾计事”,设法回到秦国就可以继承王位,我替你到秦国活动以后,秦国必然派人来请你回去。异人答应他。接下来他把“宝”压在了秦王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身上,对此陈说厉害,终于答应去劝说王后,王后便请求赵国将异人送回秦国。第三步,吕不韦又找到的赵王,劝说赵王放异人回秦国,这样一旦他继承了王位,他不会忘怀赵国的恩惠,和赵国结盟。赵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异人礼送回了秦国。吕不韦的最后一招是帮助异人登上王位。先让秦皇后收异人为子,在时机成熟时向秦王进言,终于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的目的终于实现了。
吕不韦在两国三方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环环相扣。对此文章描写得十分生动,详略得当,恰到好处,引人入胜。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口才极佳的吕不韦。每次他都能正中游说对象的,每次都能够使对方欣然接受他的意见。这是因为他掌握着对方的情况,摸透了对方的心思,并能预期到事态的发展和变化,从为对方着想的角度来出谋划策,对症下药,使对方相信是为他们着想,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最终都能接受他的意见,达到目的。
作为商人的吕不韦,确实很了不起。在这件事情上,我个人认为,有几点是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一是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二是一旦下定决心就要不遗余力地去完成它。三是认真谋划,亲力亲为,一事一策,因人而异,抓住要害,方法得当。凡事都应如此,如此的凡事一定成功。
2019年4月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