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32、33回是讲袁绍死后,袁氏兄弟袁谭袁尚之争,曹操趁势夺得冀州的故事。袁绍临死前,传位于三子袁尚,引起长子袁谭不满,对手下的人说:“我实在不甘心,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手下的人出主意说:“你可以把他们请过来喝酒,埋伏刀斧手,把他们杀了,大事定矣。”
袁谭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并把此计告诉了王修。王修不同意袁谭这么做,他苦口婆心的规劝袁谭不能手足相残。“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彼谗人离间骨肉,以求一朝之利,愿塞耳勿听也。”
可惜,袁谭没有听从王修的规劝,一意孤行。果不其然,曹操计从郭嘉使得袁氏兄弟互相残杀,最后,袁谭被曹洪杀死于阵中。曹操下令将袁谭首级号令,敢有哭者斩。此时,王修一人披麻戴孝,哭于袁谭的头下。左右拿来见曹操。操问之,乃青州别驾王修。当初因规劝袁谭而被逐,今日得知袁谭死了,故来哭之。操曰:“汝知吾令否?”王修曰:“知之。”操曰:“汝不怕死耶?”王修曰:“我是袁谭所任用的官员,他死了,我不去哭他,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世乎?你若让我收葬袁的尸体,我受戮无恨。”曹操为王修的言行感到震惊,他感慨地说:“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
曹操不仅让王修收葬了袁谭的尸体,而且礼待王修为上宾。
王修忠事于主,不计前嫌,冒死哭主、葬主,精神可嘉。河北这么多名士,怎么就不被袁氏所用呢?袁氏集团由强到弱、由盛到衰最后走向失败的悲剧,值得人们深思。
在袁氏集团里忠心耿耿的人大有人在,却又往往得不到重用,反而,蒙受冤枉,招来杀身之祸。袁绍部下谋臣田丰,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后来袁绍带领冀、青、幽、并等州人马70多万前往官渡,进攻许昌。田丰从狱中上书给袁绍说:“现在应当静守,以待天时有利于我,不可随便兴兵,否则恐有不利的事情发生。”田丰分析当时的情况,敏捷地看到袁绍兵虽多,但人心不齐,长途征讨,如果被破袭了粮草,局面是不堪设想的。关于这一点,袁绍的另一谋士俎授也曾提出过,可是袁绍骄横粗蛮根本听不进去。田丰的死对头逢纪又趁机进谗言说:“主公征伐曹操是仁义之举,田丰为什么要说这种不吉祥的话呢?”挑拨离间,结果袁绍大怒,就想杀了田丰,在众人的苦苦哀求下方才作罢,他还是愤恨不休地说:“等我破了曹操,再来治田丰的罪。”
果然不出田丰所料,袁绍被曹操劫烧了乌巢粮仓,又中了曹操的许多计谋,被杀得大败而回,去时带的70多万人马,回时只引800余骑。看守田丰的狱吏听说袁绍吃的败仗,心想袁绍一定会放了田丰。便来与田丰祝喜说:“袁将军大败而归,您将来一定会被袁将军重用的。”田丰却苦笑了一下说:“我是死定了!。”狱吏吃惊地问道:“人们都在替你高兴,你为什么说死定了呢?”田丰说:“袁绍外表显得很宽厚,实际上内心里忌恨刻薄,不爱考虑别人的忠诚和恩惠。如果他这次打了胜仗,心情好,又证明我是错的,他是对的,也许能赦免了我;如今彻底失败,他一腔怨恨,再加上事实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他的做法是错的,他怎能忍受别人比他高明呢?我岂不是死定了吗?”狱吏们都不相信田丰的话。
不久,袁绍派的使者到来,带着袁绍的剑和信来取田丰的首级,狱吏们这才相信。田丰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复何足惜!”于是自杀而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