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名山风物志》“自然名山”系列之一
一、神奇的白马山
http://s8/mw690/002OBfDBgy6JotqvTGDb7&690 神奇白马山" TITLE="《海丰名山风物志》“自然名山”系列之一 神奇白马山" />
撰文:叶良方摄影:严永忠、竹之子
白马山 位于海丰县赤石镇大安峒与惠东县白盆珠镇的分水岭上。北纬23°01ˊ
东经115°06ˊ。主峰海拔1256.3米。为海丰县第二高峰,是莲花山系最为神秘难测的高山。山形极具个性,白色的岩石构成峥嵘的骨骼,高大伟岸,傲立群山之巅。山体四面陡削,阳光下呈现肃穆的墨青色。马头山在高点的西面,山势险峻,西北面几乎全是悬崖峭壁。西与附近的小白马,南与海拔980米的大湖峰、海拔645米的浪伞眉相接;东北与石简山,东南与犁子耳相望。遥望群峰,外型酷似奔驰的白马,古时被当地称为白马山。或谓主峰附近有巨岩状似白马而得名。主峰由三座凝灰岩构成的山脊,排骨状的石骨,奇特险削,悬崖万丈。与相隔一道山谷的三座山包,两两相互对峙;岩峰突兀者石骨峥嵘,仅微壤镶嵌;山包文秀者茅草茂密,有片石横卧。秀美者形静,沉默若处子;雄峻者势扬,赳赳若武夫;峰呈文武,气象独特,世所罕见。(图:白马山)
http://s7/mw690/002OBfDBgy6JotvkxN496&690 神奇白马山" TITLE="《海丰名山风物志》“自然名山”系列之一 神奇白马山" />
在白马山巍峨高耸的天宇附近,分布着石简山、石人嶂、亚婆髻、大湖、小白马、浪伞眉、八角坑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境内层峦叠嶂,峭拔耸峙,云烟缥缈;涧溪长流,云彩变幻无穷。四山包围着大安峒、明溪峒等峡谷。西有田心古道穿越大安峒中心段直通梅陇墟,东有龙船窝古道穿越明溪峒县境,外与陈摇肚岭、乌狗峒山路相通,内与明热峒观音娘凹,以及东都岭、双宫岭等商道相通。是赤石墟通往归善县多祝墟以及通往梅陇墟的传统通商古道。从赤石明溪峒起步到达石建凹,就是海丰与惠东相接的县境。凹上立有汕尾市与惠州市的七号分界碑,并置有清光绪十三年水师提督方耀的“掠贼分界”及附近一块民国三年知县马镛桂、统领林干材具名置立的小碑记。沿着龙船窝古商道,须经过山间小溪旁的一座围村,名叫源潭围。厚实的门楼和鹅卵石围墙,显示出不凡的身世。过去,归善县多祝和铺心等山村的群众,每逢一、四、七墟日,挑着木炭、水果、茶叶、杂木、杉木、中草药等山区特产,途径龙船窝源潭围及明溪峒明溪围,赶往赤石墟贩卖。然后购回鲘门、小漠等渔港鱼盐。在赤石墟或在多祝墟实现山海货物的交换,兴盛时期每天往来的挑夫多达千人以上。故俗称龙船窝为茶盐古道。现在这条著名的古道,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已被废置多年,沿途多被草木掩盖,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当年源潭围是一处供商贩歇脚的热闹村庄,而今繁荣已经归于寂寞,山村人去屋空,令人感叹不已。耸立在白马山区内的大小岩石,尽是灰白色的石头。这是因为山中岩体,全由凝灰岩及砂岩所构成。千米海拔上长着枝叶苍翠而姿态奇特的松树林,成为白马山区的主要地貌特征。南麓峡谷溪流是赤石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图:白马山至芒山嶂地形图)
白马山山脉连绵由西往东北排列,西连石简山、石人嶂、水底山,东接芒山嶂、卡子栋、莲花山;似一扇擎天屏障屹立在天地间,使人荡气回肠,蔚为壮观。山中蕴藏着钨矿、锡矿、铁矿、水晶矿等多种矿产资源。整个白马山区,尽是大块裸露的不规则白色岩石构成。其形若野马,若猛鳄,若滴注成形的盆景,天造地设,无奇不有;若海豚,若犀牛;若堆叠而起的层楼,鬼斧神工,无怪不成。或呈不规则之棱角,石骨崚嶒;或呈平滑之切面,方块屹立。由此形成了白马山“十八洞天”和“九曲十三弯”之奇观,也形成“江心顶”、“长春观”、“王母点兵”、“将军帽”等多处别具特色的景点。山中绝壁飞瀑,怪石古松,险涧奇洞,比比皆是。仅“吊较丫”的“一线天堑”,就集怪石、飞瀑、险涧上百处,成为白马山景观的精华所在。著名的白马山大峡谷,悬崖峭壁,茫茫雾烟,幽深难测。景色奇佳,有奇松怪石、悬崖峭壁、云海烟霞之称。曾经有驴友眺见过白马山呈现神异的佛光现象。早晨,彩霞照耀下的主峰上空,呈现一尊朦胧的佛像,周围出现几道耀眼的七彩光圈,光芒四射,连天上的白云也被映得璀璨。
从惠东方向登白马山有两处路口。一是从白盆珠镇(新庵)嶂仔村,沿着林木蓊郁的峡谷小径穿越山脊,跋涉丛林;路的分叉口很多,难以辨认通往主峰的路经。于是,路旁一座当地村民烧炭时留下的垮塌炭窑,成为登山的路标。穿越过荆棘草丛,前方二条山涧和岩石,起落的高低差,极难攀登,只能纡回穿越。出了茂密的丛林,就是海拔900米高的打银坑垭口。云雾缭绕的大白马山,即呈现在垭口的右前方。垭口竖立着一块惠州与海丰的分界碑。其中一条通往海丰埔仔峒的古道,路况复杂,很容易迷路。山脊上布满了千奇百怪的白色岩石,状似万马奔腾之势。茂盛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有卵叶桂、福建柏、格木、花榈木、半枫荷、华南锥、伞花木等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也有穗花杉、滇楠、八角莲、野茶树、粘木、吊皮锥、白桂木、巴戟、蒟蒻薯等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林海茫茫,原生态的景象非常壮观。自打银坑前进,要穿过一片竹林,才能登上白马山主峰。(图:白马奇岩)
http://s16/mw690/002OBfDBgy6JotPaZCT1f&690 神奇白马山" TITLE="《海丰名山风物志》“自然名山”系列之一 神奇白马山" />
另一条路经,是白盆珠镇田心村通往赤石大安峒的石级古道。进入该村路口,经海拔210米的新、老两座水电站登上白马古庙。再顺着峡谷边的小径,经过两处悬崖高达15米、25米左右的瀑布,借助绳索从悬崖右侧攀到瀑布上面,再绕过断崖到达石简山。左侧就是白马山主峰。在山顶上视线开阔,南眺天水一色、星帆点点的南海。俯瞰延绵俊秀的莲花山脉,从东至西横亘着银瓶山、莲花山主峰、卡子岽、芒山嶂和水底山等高峰。白马山最诡秘的风光,在于其险谷深涧。走进白马峡谷秘境,溪涧风光特美。对岸一道道深谷,就像是山体被劈开的巨大的裂缝,诡秘深邃。谷底溪流潺潺之声在耳,望之却深不见底。南麓水源经明溪峒流入赤石河上游凤河,经小漠九龙湾出海。北麓水源流入白盆珠水库。
顶峰下是一片宽阔的大草坡。春来灯芯草柔软翠绿,杜鹃花、灯笼花等争艳斗奇;到了秋季,野白菊、山茶花等凌霜盛开。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漫山灯芯草(海草)、纤毛鸭嘴草、鹧鸪草和白茅草花呈现壮丽的秋色,构成了著名的白马山大草坡。满山植被除山谷覆盖着黄杞、黄樟、白锥、狗牙锥、木莲、红花荷、毛栎、白栎、石柯、红缘、厚壳桂、粘木、稠、荷木、江牡、野茶等阔叶林外,山顶还长着青松、杉树等针叶林,以及猴耳环、大头茶、枫香、山乌桕、桃金娘等灌木丛;森林生态面积5800亩。山中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常年笼罩在云雾中,青松长得很有灵气。因常年受山风吹袭,形成匍匐状张扬的虬枝,为驴友遮挡强烈的阳光,故被称为“迎客松”。
http://s7/mw690/002OBfDBgy6Jouu59xYd6&690 神奇白马山" TITLE="《海丰名山风物志》“自然名山”系列之一 神奇白马山" />
山里有生活在悬崖上的短尾猴、黄猄等,也有活动在丛林中的黄狼、狐狸、山猪、黄喉貂、豺狗、豺狸、果子狸、松鼠、穿山甲、斑林狸、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其中云豹是活动在山中体形最小的大型猫科动物。上世纪70年代以前,尚有华南虎出现,现久已渺然无踪了。仅存金钱豹、云豹等野兽时有出现。海丰县林业公安局副局长陈森认为,莲花山脉有云豹存在是真实的。他自己就曾处理过一宗这样的事件:2000年,赤石镇野猪成患,当地村民在山上布下夹子捕野猪,过了几天,发现竟夹到了一只十几公斤重的云豹。那云豹被野猪剪夹住了一只脚,头部却被卡在树上死去。据事后分析,这只云豹被夹住脚后暴怒想跳起上树,恰好被树丫卡住了头部,底下又有野猪夹的链子牵着,上不得下也不得,卡了几天后才死的。那村民不懂这是一级保护动物,没有向上报告就剥皮吃了,骨头还泡了酒。云豹,别名龟纹豹。国家重点一级保护动物。体长1米左右,体重15~20千克。体形比金猫略大,比金钱豹小。因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其牙齿与众不同,犬齿的长度比例在猫科动物中排名第一,且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也较大且锋利,因此容易杀死较大的猎物。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尤其是黄昏时分,一般在树丛或岩石上休息。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因此较难被发现。云豹捕食方法多为偷袭,常常守候在隐秘的树丛中伏击动物。是莲花山区比金钱豹活动消息传闻较多的野兽。
http://s2/mw690/002OBfDBgy6Jou7he0N11&690 神奇白马山" TITLE="《海丰名山风物志》“自然名山”系列之一 神奇白马山" />
短尾猴,俗称红面猴。生活于白马山、小犁仔耳等亚热带阔叶林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中。由于短尾猕猴在林中攀援迅捷,很难看清楚面貌。过去,海丰县西部赤石镇山民上山采药、烧炭窑时,常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的密林中,听见短尾猴呼啸的声音。偶尔也会看到其在密林和峭壁上攀援的身影。短尾猴体长50~56厘米,体型浑圆、憨实,四肢粗壮。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以胎生方式繁殖。当地山民们说,白马山的短尾猴,有青猴和红猴两种。食性较杂,以树叶、嫩枝、竹笋、野菜、小青蛙、鸟蛋等为食。其性贪婪嗜争,只食甜熟果子。在白马山峡谷"瀑布岩"的溪流边,生长着俗称“猴柑藤”和“猴柿树”的植物,每到秋天成熟,是短尾猴喜欢采食的红色果实。冬季气候转冷时,食物断缺,短尾猴也吃蚂蚁、昆虫等小动物。
白马山大峡谷,云雾缭绕,沟壁很陡,危机四伏;自上世纪以来有多位户外人士在这里登山遇险。2009年《惠州日报》报道,
9月20日,来自广州的7男2女登山爱好者驾车抵达白盆珠镇,当天早上组织攀登白马山。下午5时山上突然雾气大了起来,并下起了小雨。事后,一位姓马的“驴友”心有余悸地说,随着夜幕降临,加上山高林密,山上雾气逐渐增大。他们在白马山迷路11小时后获救。
同年10月《南方网》报道,东莞10人驴友团领队吴荏新探路时失踪。后被发觉从20多米高的山崖上失足坠崖身亡。吴荏新跌落位置为一个水潭,面部朝上,右腿骨折,额头上有大伤口;登山包浮在胸口,登山棍登其他物件散落于附近。水潭周围均为湿滑的黄色石头。据同伴驴友回忆称,10月18日下午2点多,大家听到对面山崖传来一阵凄厉的猴群叫声,疑是看到吴荏新失足的一幕,而发出悲鸣。
上山路口:1、从赤石九江水电站经机耕路,过拦水坝机耕路尽头,沿溪而上攀登瀑布岩到达白马山脊往左登顶;2、从惠东白盆珠镇田心村通往赤石大安峒的石级古道,经海拔210米的新、老两座水电站登上白马古庙。再顺着峡谷边的小径,绕过断崖登顶;3、从惠东白盆珠镇(新庵)嶂仔村路口,穿过打银坑垭口竹林登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