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病了吗?细数宝宝极易患有的病症,病理都讲得很透彻!
肺部疾病 :感冒、发烧、发疹、咳嗽、气喘、痰;
胃肠疾病 :食欲缺乏、呕吐、腹泻;
肾的疾病 :频尿、夜尿或齿、骨、大脑发育迟延;
肝与心的疾病 :高烧、(阵发性)痉挛(特指儿童发生的全身阵发性痉挛)、神志昏迷;
另外,过敏等病例也增多。
病理特点:
1. 发病容易,变化迅速
儿童发病传染快,托儿所和幼儿园等地,如果一个孩子患病,很快会传染到其他孩子。且病变快,由感冒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出现扁桃体炎等,严重时甚至会发 展成心脏病或肾脏病,也有出现痉挛的情况。
2. 生机旺盛,易趋康复
成人因身体衰老、健康状况不良或慢性病等原因患病后恢复缓慢,儿童却因为脏气清灵、反应敏捷、活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病情比成人好转得快,很少转为慢性病。
新生婴儿如幼苗一样,筋柔骨细。中医学将此时的五脏六腑尚未发育完善的状态描述为“脏腑娇嫩”,将脏腑运动弱且不充分的状态称为“形气未充”。具体有如下特征:
1. “肾气未充”
未充即不充实,指肾气不充实的状态。
肾气即肾脏的阳气,指肾脏的运动。儿童在 10 岁前,由于还未出现性特征,处
于肾气尚未充足的肾气成长期。因此“肾气未充”表现为夜尿或小便次数多。
2. “肝常有余”
有余指过度、过盛。即肝的运动常处于易兴奋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肝的运动与大脑、精神、感情或筋的运动相关。儿童的大脑与神经还未发育完全,感情易受影响,与成人相比更容易生病。特别是具有肝易兴奋的特征,使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时哭时笑或发脾气。并且容易发高烧,出现痉挛等现象都为“肝常有余”的表现。
3. “脾常不足”
脾指消化机能,包括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及胰脏的功能活动。儿童的消化系统幼嫩,功能尚不足。“脾常不足”常表现为孩子突然出现食欲不好或呕吐,或急发腹痛、腹泻的情况。
因此,家长需要针对宝宝的体质以及常见病症,进行合理的功能性膳食调理,才能更好的保证宝宝健康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