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的思考

(2014-06-30 15:43:14)
标签:

教育


 

【七槐子发言】

 

    王君老师这么评课,太激烈了。我前天刚教完这一课,借初一班级上的,当堂背诵了两篇:此篇和《雪夜访戴》;复习背诵了另外一则上学期学过的语料。有感而发,说一些不同意见。

    (1) 教学类型不同,教学内容、重点和教法势必不同甚至迥异。你主张采用美读、咀嚼型(兼类),甚至靠近文学鉴赏型。在初二这样设计教学,这要看具体的教学条件是否具备。我采取的乃是“主题诠释型”,所选定的主教学主题是:“文言诵读的腔调”。选择了三则文言语料,围绕主题,用诵读的具体演练活动加以“诠释”,让学生头脑中埋下这一粒种子。——为什么必须一刀切、齐步走呢?教师应该有自己选择教学类型的权力,根据客观需要决定对课文内容的开掘深度。

    (2)我理解你对这篇课文的热爱之情,一定要按照所谓“定篇”的规格,教深、教细、教好,让学生终生不忘,且为其后学习苏轼作品张目云云。但是,你忽略了两点:

    第一,课文是可以多次教授的。假如小学生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也必须按照你的这个路子教吗?恐怕不行。背下来,到中学适当的时候,再学第二次,适当提高欣赏的标准。到大学中文系还是要学它的,欣赏的深度、广度当然非中学可比了。凡遇见经典作品,便必须如何如何,这个思维定势妥否?望斟酌。

    第二,要达到你期待达到的教学深度,光靠一个单篇课文很难实现。你说:我的感受是,“心闲”是真的。苏轼是彻底接受了“生命中的不完美”,化腐朽为神奇了。他就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就是一个经历了生死历练之后千山有水千山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人。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在纸上,而是渗透于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基本算是超脱了。——也许到了学生能够系统开展古典文学鉴赏的时候,以“闲”为主题词,选择若干篇苏轼作品等,安排一次专题教学,能够实现你的这个想法。(按现在的一般学情看,该专题教学安排在初三或者高一才比较可行。)教学是科学,不能强行越位,做成一锅夹生饭。

    (3)文言教学要划分阅读能力的层级,规定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反对不分学段、年级,一律面面俱到,一网打尽。小学没有提出文言教学要求,初一初二属于文言阅读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应该主要管住认读、释义这个两个阅读能力层级,大量积累经典的文言语料,积淀文言语感,适当渗透一点点文学鉴赏元素即可。按照你的教学设计,在初二第一学期便强行组织较大强度的古典文学鉴赏活动,从战略上考量,妥否?望斟酌。

    我感到,目前文言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只有战术,没有战略。从初一到初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几乎可以划等号。哪里有梯度可言?初一该模糊的偏要清晰,追随着初三做习题。初三本应该清晰的,又清晰不了,比如涵泳与审美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希望你多关注主义,少在细节问题上和别人抬杠。一句话,语文教学首先追求科学性,然后发展艺术性,最终达成二者的和谐统一。

 

【王君回复】

博主回复:2012-06-01 08:26:19

 

    谢谢先生点拨。
    您说的也很正确。

    我这么评课,仅仅是评课而已。提供我自己的思考。供老师选择。没有强求别人非这样做。

    如果加上其他的文言材料,可能会比就这篇文字论这篇文字,在本体上进行适当拓展难度更大呢。《雪夜访戴》的难度应该大得多啊。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这样教过。也研究别人的教法,能够实施,我才敢说。

    我强调的是“适当拓展”,我也反对强行灌很多东西进去。

    就是埋一颗种子而已。跟您的看法是一样的。
    从来没有“一定”,“必须”,只是研究而已,各谈看法而已。

    有一点完全不同意您:如果走到一线,你会发现老师们最困惑的还不是如何定位,而是如何操作。具体到细节上来,很多年轻人就懵了。课堂的成败往往是细节处理的成败。因为40分钟太短,一旦处理不好,课堂效率就没有了。所以,田野教研,关注细节非常要紧。战略战术几乎同样重要。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七槐子回复】

 

七槐子2012-06-01 08:47:07 [举报]


    “有一点完全不同意您:如果走到一线,你会发现老师们最困惑的还不是如何定位,而是如何操作。具体到细节上来,很多年轻人就懵了。课堂的成败往往是细节处理的成败。因为40分钟太短,一旦处理不好,课堂效率就没有了。所以,田野教研,关注细节非常要紧。战略战术几乎同样重要。”

    ——呵呵,“细节”一词删除吧。问题与主义,其实都重要。但首先要管主义,然后诸多问题才比较好定位,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个意思可能我没有说清楚,抱歉啦。

 

【王君回复】

博主回复:2012-06-01 09:05:17

 

    我仔细一琢磨,先生是另外一种思路:横向教学的思路。我谈的是纵向教学的思路。两种思路都是有用的。比如接着要谈的《荷叶  母亲》的教学,我提出的建议就是横向教学的思路。因为我实在觉得这文章没有什么值得去咬文嚼字的,到处都经不起推敲。所以,干脆另外找几篇冰心的更精彩的写母爱的文字来诵读吧。
    我觉得,《记承天寺夜游》还和《岳阳楼记》这样的文章有不同。《岳》文适合放声读。《承》文恐怕得悄吟比较好。

    您说,先管“主义”,我完全赞同。

    其实,教无定法。我们探讨的,只是在这个“无定法”的基础上的再思考罢了。谁也没有必要要求必须怎么教怎么教不是。

 

    先生,后来加了一段:
    对这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还是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定吧。孩子们吃不吃得饱,或者是不是已经吃撑了,学校不同,班级不同,都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向纵深设计的上法,比较适宜有点儿基础的班级。七槐子老师主张“横势上法”,就是说不深究下去,另找几则类似情韵的文言辅助地去诵读,我看也是个好思路。听课前我专门请教了余映潮老师,他老人家上《记承天寺夜游》,既不纵深挖掘,也不横向开拓,什么材料都不引入,我看他的课,也很有味道。余氏风格就是这样的。淡定从容,重视基础,他死守语文的工具性阵地,自成一派,也是风景万千啊。
    所以,教无定法。谁也没有必要要求别人非要怎么上怎么上,我们讨论这些问题,仅仅是进行教研而已,探索而已。

 

【七槐子回复】

 

    我可不是“横式上法”,而是围绕“读出文言的腔调”这个教学主题,选择几则文言语料帮着初一学生演练诵读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我的教学主旨乃是管住相关的技能训练,所以并不深究夜游的苏东坡、访戴的王子猷的内心世界。到初二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那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可以安排专题教学,把《记承天寺夜游》编选进去,集中体会那个“闲”字的精神内涵。到了高中,学习《前赤壁赋》,教师完全可以再选一次《记承天寺夜游》——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乃是“比较”,单元教学或者专题教学乃是最佳的教学形式。这,便是我所说的战略的观点。

 

    你我使用的概念,有的错乱着,对内涵的理解不一致。接着错下去,会自说自话,产生更多的混乱。我赶快梳理、辨正一下。

 

    (一)你说的“课型”,等于我说的阅读教学的单篇教学这一个大类之中,包含着的“教学类型”。

 

    注:

    第一次划分,阅读教学类型(大类)包括:专书专章教学;专题教学;单元教学;单篇教学。

    这四个大类,可以分别进行第二次划分,比如把单篇教学分为两大类:文言阅读教学、白话阅读教学。

    这两个类别,又可以分别进行第三次划分,比如文言教学,可分成十多个教学类型:积累型、诵读释义型、美读型、文字咀嚼型、吟唱型、浏览型、鉴赏型、评点批注型、练习型(习题演练)、趣味活动型、仿真演练型、开疆扩土型、导学自主型、文白互助型等。

    其中每一个教学类型,还可以进行第四次划分,比如仿真演练型,可分成:听读型、写读型等等;接着可进行第五次划分,比如把写读型分为:从白话到文言回译型、文言笔述型、古诗词文檃栝(改写)型等等。

    因为各级各类之间存在诸多“兼类”现象,还可以接下去作划分,从理论上讲,这种划分可以是无穷尽的。所以,有望避免模式化的教学积弊,实现有规可循与多姿多彩的和谐统一,有效克服教学设计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式化。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飘,又实又活,必将真正张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双翼。

 

    (二)我重读你以前的专论,发现你划分出来的“课型”(即我说的“教学类型”),大致有这样一些:

 

     主题型—使用主题型文本(大略相当于传统的“精读课文”

主题型文本的教学,以教师主导为主,教学目标一是教思维方法和鉴赏方法,二是强力情感熏陶和思维提升。主题型文本的教学不着重于具体某一项语言能力的训练,而是侧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七槐子附注:我所划分的阅读教学类型中,没有选用这种类型;相对比较接近的乃是“鉴赏型”。】

    ◎◎ 语言应用训练型(简称“语用型”)——使用语用型文本

    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应该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几无障碍,其呈现的外部特征是语言的多彩多姿,值得学生去积累应用。应该直截了当针对文本特点,组织学生去灵动地参与和语言有关的积累和训练活动。

    1.词语句式的积累

    如提取表达最灵活多姿的一些句式让学生朗读仿说仿写。比如:(1)不是……吗?不是……吗?但……(2)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

    2.语言组织形式的训练

    比如打乱了《端午日》中描写龙船情景的一段文字要孩子们重组。《本命年的回想》则是打乱了第四自然段,让各个小组在“文海”中各自搜索有效内容,寻找本小组负责的过年事件,安排好顺序,进行点评赏析。这样做的目的:体会优秀文章的叙事顺序之妙,训练安排叙事顺序的能力。

    3.语言表达专项能力的训练

    比如科普读物,以“缩写”的方式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掌握文本大意。学生的“缩写作品”有绝句、古诗、现代诗、散文、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甚至还有课本剧……有效地训练了概括能力,在生动活泼的训练中主动掌握了文本的思想精髓。

    语用型文本具有无限开发的可能,任何一个语言知识点其实都能够在典型文本中找到着陆之处。如果我们的语言教学能够在文本的“着陆”之处再实现成功着陆,语言训练就会有本可依。如果我们再善于对相同类型文本进行整合,那么语言训练更会有章可依,语文教学的局面就会打开。而不至于像现在的教学几乎是把所有的文本都当成“主题型文本”来对待,造成了教师精力和教学时间的极大浪费。【七槐子附注:这种教学类型我没有纳入;比较接近的大概是“笔述型”。另,我非常欣赏你的这个“语用型”,很值得深度开发精研。

    ◎◎◎ 思辨型——使用思辨性文本

    思辨性文本,指具有明显的缺陷的课文。比如《为你打开一扇窗》,病句较多(集中体现为多个并列性的分句前后顺序安排的不恰当),组织学生修改病句,初步树立起挑战名家的观念。【七槐子附注:我没有纳入这个教学类型。】

    ◎◎◎◎ 写作型——使用写作型文本

    这类文本的典型特征是整体或者局部具有鲜明的写作示范功能,拿来作为学生的写作示范素材。比如《社戏》,总结出用“写想像、写动作、写景物”来写心情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仿写,效果非常好。【七槐子附注:没有纳入;比较接近的乃是“笔述型”。】

    ◎◎◎◎◎ 诵读型——使用诵读型文本

   我们不敢放手让学生读的原因在于受制于“考点”。诵读恰恰不是“考点”,而为了把其它考点“千锤百炼”后使学生不失分,在我们的课堂时间分配中诵读就只能是“蜗居”甚至“胶囊居”了。大刀阔斧地创造“美读”课型,实践美读吟诵课,其实展示的是语文教师的语文良心和语文勇气。【七槐子附注:基本等同于我所说的“美读型”“诵读释义型”。】

    ◎◎◎◎◎◎ 拓展型——使用拓展型文本

    比如学习《冰心诗四首》,组织了综合性学习课《华山论诗》——赏读冰心、泰戈尔、汪国真三位诗人的小诗,较其高下,摸索小诗创作的技巧并尝试创作。这其实就是把《冰心诗四首》当作了拓展型文本使用。【七槐子附注:相当于我所说的“开疆扩土型”;但这个例子应纳入我所划分的大类——“专题教学”。】

    总结你提出的“课型”,对应我提出的“单篇教学类型”,暂且归纳如下。

    第一种,主题型。接近于我说的“鉴赏型”。

    第二种,语用型。比较接近于我说的“笔述型”。

    第三种,思辨性。我没有纳入这种教学类型。

    第四种,写作型。比较接近于我说的“笔述型”。

    第五种,诵读型。等同于我说的“美读型”“诵读释义型”。

    第六种,拓展型。基本等同于我说的“开疆扩土”型。

 

    (三)你说的“主题型”,这种教学类型乃是侧重体会、开掘作品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涵(有时还包含着艺术特质等)之类,而不是侧重管语言表达、条理层次、写作方法等技术问题。就《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而言,你期待着循着文字走向苏东坡心灵深处的一个角落,留下深刻鲜明的鉴赏印痕,帮助学生打开认识这个可爱老男孩儿的第一扇窗子。感性地讲,我很欣赏这个教学构思,甚至也曾想这样设计并施教。凭我们对东坡先生及其作品的沉浸深度,我觉得应该能够上出精彩一课。但遵从文言教学研究的理性要求,我不赞成让初一、初二的语文教师都来这样设计与施教。

    原因无他,战略使然。你自己几轮初中教学,战略观念非常之强,我通过你们的教学网站,观察记录了教改全程。这是一个超常巨大的教学实验标本,以后你可要好好地反思提炼总结升华——里边含蕴着一部汉语文课程论和一部汉语文教学法,以及一部教育诗的主旋。这些,我们是做不了的。

    所以才希望你“肯把金针度与人”,多从战略上宣讲主义,少从细节方面翻覆问题,先说主义,后说问题,呈现出开阔的教研视野,并且自觉地把主义和问题联结起来。 

  

   (四)还有几个概念,错乱着。比如你说的“横向”“纵向”。

    你说的“纵向”,我不太清楚指什么。“横向”,似乎是指围绕一篇课文,拓展开来,编织若干则语料组成一个阅读群体?

    以文言教学为例,我说说我的“纵向”理念。——

    第一,“纵向”指12年基础教育的汉语文教学全程。

    第二,截取初中这三年,“纵向”指三年的汉语文教学全程。

    第三,就文言教学而言,“纵向”便关联着初中三年,从初一到初三的文言教学的战略规划。

    第四,记得我们曾经有过共识的,这个“纵向”战略规划,最粗放地呈现,乃是三个阶段:(1)文言启蒙,积累和记诵为主,大约贯穿初一全程和初二大半程,尾巴处安排过渡性质的演练项目。(2)如果条件允许,初二第二学期逐步加入文言整合训练,也就是开展“专题教学”。(3)初步尝试古典文学鉴赏的初阶演练,安排在初三比较合适。这三个阶段,各自有各自的阅读能力层级训练的重点项目,强行超越乃是大忌,战略上将会扰乱全部训练进程,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你强调“课文特质”,主张根据课文特质选定“课型”,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你忽略了首先要遵循能级递进的大道理,从“纵向”上明确,某个年级、学期、单元、单篇的基本教学定位究竟怎样做。当学生还不知道文言为何物的初一第一学期,学习《论语十则》,你能知人论世,探究孔子的精神世界吗?——处理初二第一学期苏东坡那篇短文,基本性质同此。“主义”是定位(梯度、能级),“问题”是定位以后怎样处理好教学细节,包括选择“教学类型”(即你所说的“课型”)。我觉得,初二教《记承天寺夜游》,首选的教学类型取“美读型”(即你说的“诵读型”)比较合适,非常赞同你的建议:采取悄吟的方式。

    也就是说,确定“课型”(教学类型),第一要依据“纵向”定位(12年和初中三年),第二才是考量课文特质。这是不能颠倒的。问题要归主义管,小道理要归大道理管,战术要归战略管。你自己怎么教,那是个人的事情,完全可以调整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但你出来评课,就关乎一个区甚更为宽广的区域了,要注意到自己的导向作用。同行们审视的首先不是细节、问题、小道理、小技巧、小经验,而是你的教学战略、教学策略,课程建设意义上的建树与视野。

    因为这一次支教,直接涉及初中文言教学的战略规划问题,这方面考虑较多,正在帮助实验学校建构新的三年文言教学规划:把文言教学和白话教学分开进行,让文言教学做到课时独立、教材独立、教学独立(使用自己专有的教学类型)、评价独立。故而对纵向的战略安排很敏感,想先从廓清基本概念入手,彻底改变文白混编混教、互相干扰、两败俱伤的传统积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