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18届双基考试范文——格物之境
标签:
格物致知育明高级中学王语然 |
分类: 作文教学 |
大连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双基测试作文材料:
儒家认为“格物”能使人达到“博学”。“格”有探究之义;“物”则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自然物。“昊天之宽广无所不覆,大地之厚重无所不载,春夏秋冬,气化流行,海纳百川”,人们由此懂得了宽厚、顺势、灵活、柔顺。工蚁蚁后、工蜂蜂后各尽职责,为了群体的生存,团结协作,大公无私。二是事物,包括关心各种事物。人的道德不正是体现在各种具体事物中吗?三是书籍。读书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先人漫长时间积累的智慧。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一两个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胡高清作文教室”学员习作——
李叔同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已然道出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于我看来,欲入此化境,必先格物以寻大道,方能得儒家之真“博学”。
何为格物?乃自外界探寻真理。人从万物中生,吐纳天地之气;又于万事中存,明晓人世之理。试想,欲明理者不自万物中寻气,不从万事中觅理,怎能得道?是故欲格物,必先格自然,再格人间事。
格物之首境——格山河时序也。清人梁绍壬曾有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慨叹。诚哉斯言!自足下路寻心中路,乃格物必不可少之境。神农尝百草而知天命,岐黄穷天地以知病源。古有徐霞客行万里成《徐霞客游记》,今有“侣行”夫妇张昕宇梁红探访冰雪世界揭秘零下30度的极寒生活。圣人从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轮回中得顺势而为之真理,贤者于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胜景中晓仁爱正直之正气。所以,无论是山河还是时序,均用自然之力量现人世之真理——一山一水之间皆有顿悟,一春一秋之时便是人生。
格物之终境——格人生百态也。人自尘世中来,终归尘世中去,一味身处江湖固能享山水之乐,却失之于孤寂,于入世与出世间自由行走,观世事纷繁葆岿然不动之心,探人心曲折知为人处事之法,方能于得意之时戒骄戒躁,于失意之时且歌且行。自社会万象中明正道,自众生百态中知道德,方为鲁迅先生笔下有脊梁之国人。正道已明,德行已成,必能得功名而不汲汲于功名,享外物而不汶汶于外物,涵宽广之胸怀,拥强大之心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格物之境,自此圆满。
诚然,阳明对坐的那根翠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沙里,然其所格之物超越了一竹,也超越了格竹一事,他真正所格之物,乃人之本心;东坡游于赤壁之上,回想曹孟德“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真正所格之事,乃世之真相——他们从自然之现象中发现真理,他们自外界之事物里明晓正道,如此循环往复,方为格物之真意所在。
然今日之中国,有人于人生百态间挣扎,却未悟山河时序之力量;有人于山河时序间颠沛,却未感人生百态之温情。其实,最好的格物致知,便是自人世走向山河,于春花秋月之美景中明人世之美好,于烈风渌水之苦旅中晓人世之艰辛;自山河回至人世,自温情暖意中得山河之光芒,自乱象恶语中感山河之风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唯有融会贯通,方得格物之真谛。
故曰:若世人皆知此二境,学此二境,思此二境,入此二境,则大同之天下指日可待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