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敢于表达的策略研究
(2013-12-18 13:31:29)分类: 课题 |
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敢于表达的策略研究
低年级项目组
一、选题背景:来自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然而实际在口语交际课,甚至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见这样的现象: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基本上不等老师将话说完,他们就开始争先恐后,一个个都急于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当老师喊起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或是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以表达对老师不提问他的不满;或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聊一些与话题无关的“新闻”;或是未等那位同学说完,便自己站起来表述观点;或是在别的同学回答得不好时发出幸灾乐祸的哄堂大笑。还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有的是不会说、不能说,而是;有的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
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
二、理论依据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开展语文听说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任务作出明确阐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认真解读了学段目标: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我们确定了:学会倾听,敢于表达的课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严格按照我们学校的:三环六步诊断式教研模式进行课题研究
环节 |
活动内容 |
责任人 |
周次 |
时间 |
|
一 |
选题 |
选题会:先交流后定题 |
项目组长 |
7 |
10.18 |
二 |
交流研讨 |
基于个人的研究 |
项目组成员 |
8 |
10.21—10.25 |
集体研讨 |
项目组长 |
9 |
10.31 |
||
第一次观课评议 |
基于个人的备课 |
主讲教师 |
|||
观课 |
项目组成员 |
10-11 |
11.12—11.14 11.20 |
||
诊断式评课 |
项目组长 |
||||
第二次观课评议 |
基于集体的二次备课 |
主讲教师 |
12 |
11.18—11.22 |
|
观课 |
项目组成员 |
13 |
12.4 |
||
诊断式评课 |
项目组长 |
||||
准备结题 |
集体研讨 |
项目组长 |
14-15 |
12.13 |
|
撰写研究报告 |
项目组长 |
四、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敢于表达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只有通过双方互动的方式才能进行。师生之间除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会构成交际关系。“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要达到此目标,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倾听”,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敢于“表达”
(一)倾听——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盲点
倾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倾听,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可见,倾听其实是人们进行认知、理解的一种复杂活动。而我们一般只是将它理解为认真地听。当然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具有那么高的水平,但却要求达到能够认真地聆听这样简单的要求。因为听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把金钥匙。科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知识,一般“听”占45%,“说”占30%,“读”和“写”却只占16%和9%;单独“读”获取信息的存储率只有35%,而视听结合,信息的存储率则可达65%。听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了。结合上述原因的分析,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尝试训练学生倾听的能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课堂效率。
1.创设生活化情境。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舞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才会让学生乐于倾听,乐于参与到口语交际的课堂中来。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这将会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调动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而这将促使他们在课堂上高度集中,倾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合作》这节口语交际课,课堂开始创设“学生合作”的情境,因为这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较大,会让学生愿意去学、去听。最后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正确的,就连平时在课堂上不怎么听讲、容易走神的同学这节课都听得特别认真。朱熹曾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我们只有在口语交际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倾听,从而融入课堂。
2.突破单一的说,加强交际性的双向互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并不是简单的听话、说话,它是听与说双方的一种交际性的互动过程。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我们要把发言的主动权和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从而克服过去教学中将“听”和“说”机械割裂的毛病,扭转“听说”、“说话”以前那种单向独白式的训练,充分调动“听”、“说”双方的积极性,形成交际双方的有效互动。在这样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所有参与交际的学生,都负担着一定的“角色”。然而“角色”之间的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听”的学生也有可能在下一次练习中成为“说”的人。这就改变了教学中学生训练机会不均衡的现象,通过全班交流,生生互动,“听”、“说”双向互动,从而促使学生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高口语交际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教师做好表率,适时加以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但更多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课堂上,教师要成为认真倾听的表率,注意倾听并及时总结学生的回答要点,善于捕捉交流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的认真倾听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醒,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我们发现《合作》这两节口语交际课。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并及时予以正面评价,而且还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纠正同学不正确的姿势,对认真倾听的学生进行表扬等等。这正是倾听对于口语交际课堂效果的正向促进的体现。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老师的表率作用及适时的提醒引导,会激励学生倾听行为的形成。
4.对口语交际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特别是针对口语交际,既要涉及“说”的一方,也要关注“听”的一方。老师关注“听”、“说”双方,将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导向——交际是“听”与“说”两个人的活动,倾听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当前语文课程内容多,课时紧,教师疲于完成进度,应付各级各类测验、考试,在课堂上一些设计的环节都被省略掉了,特别是口语交际中的学生互评。口语交际课中应多一点学生互评,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目的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到发言学生或者老师的身上,引导他们去倾听。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敢于“表达”,要训练学生如何把要讲的话表达清楚,明白。
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生存能力、做人能力的有效方法。心理学家洛克曾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据此,我认为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一定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说、会说,敢说,在一次次的互动交流中,使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1.在表演创设交际情境,在游戏中激活交际思维
如我们这次磨课“合作”教学中,让学生表演折筷子、吹气球、铁猪鼻子、拍手歌等不同内容的表演,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合作的情景表演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并受到团结合作的教育。并让扮演者说说自己心里的感受。表演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说,敢说,有话可说。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如能大量发掘寓教于乐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玩出自己的天地,学生一定会乐于想,乐于说,乐于做,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小主人。
媒体教学的信息有文、图、形、声等多种形式,使用起来方便,既可以用手演示,又可以进行交互。教师运用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更好地达到教育与教学的目标。比如我们这次设计了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提奶、打兵乓球、包饺子、出黑板报、翻花绳等
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便利,口语交际时要充分利用它,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
3.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表达
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学生想说,有时不知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说的话就东一句,西一句,看到啥说啥,想到哪说哪。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指导方法,送给学生的一把钥匙,规范学生口语,展开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针对交际的话题,尝试表达,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表达能力,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并采用教师鼓励、纠正、帮助梳理语言以及学生评价等方式,师生共同总结交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进入多向互动、充分交流环节做准备。整个环节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其次是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自由表达,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根据学生的表达,不断强化、再现交际情境,使学生真正投入其中,获得浓重的角色体验。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提高交际的能力,获得交际的体验。
4.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同样,对于老师来说,缺少的只是发现孩子可爱的心灵。赏识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尊重学生,要给他们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当然慢慢地教师可以对孩子提要求,此时要讲求方式方法。语气要委婉,注意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个听众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理距离的开放式交流。
总之,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敢于表达,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要坚持语言实践的原则,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口语交际的锻炼,使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