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2012-03-08 15:43: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主备人

姜红军

使用人

姜红军

课题

8.童年的发现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胚、赋、岂”等十四个生字,理解“胚胎、祸患、盘旋、随心所欲、绞尽脑汁、天赋、痴迷、困窘、驱逐”等词语的意思,比较“迷恋”与“痴迷”的差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关注生活的态度。

3.欣赏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享受童年幻想与探索的乐趣,提高语言欣赏能力。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

关于“胚胎发育、进化论”的图文资料、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一、 课题联想,谈论“发现”。

1.板书“童年”:齐读;看到童年这个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快乐、幻想、幸福、自由、活泼、天真、可爱、生机、无忧无虑……)

2.板书“发现”:齐读;你有过哪些有趣、新奇的发现?

3.板书“的”:齐读;这就是今天要学的课文,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课文讲的是一个小朋友童年有趣的发现;这个人是谁?到底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4.简介作者:费奥多罗夫<

二、 自读质疑,思考“发现”。

1.方法指导:大家猜想得很有道理,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自己读课文。要求:第一,和读其他课文一样,要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划下来;第二,要边读边思考,尤其是这篇课文,读第一遍时,你或许会不太理解,所以请再读第二遍,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并在相关处做上记号。

2.自由阅读:给学生以充足的自读时间,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交流反馈:有一位名人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确实,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读懂了一些内容,更说明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应该大胆地汇报你阅读的成果,这个成果包括: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或者说你思考了什么问题?

逐段朗读,纠正读音,交流成果: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童年的发现是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回答了读课题时的思考:到底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胚胎”是什么意思?胚胎发育的规律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理解“胚胎”。

(2)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的方法理解“祸患”;有什么问题?(大家为什么会笑?我又为什么会笑?为什么笑会受到惩罚?受到了怎样的惩罚?……)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读准“滑翔、盘旋、随心所欲”,比较“滑翔”与“飞行”的区别;读懂了什么?(经常梦见自己飞翔,梦中飞翔很快乐……);再读一读,读出梦的快乐。

(4)指名读第4自然段:理解“天赋”;读懂了什么?(很多小朋友都有快乐的梦……)

(5)指名朗读5-11自然段:通过找近义词理解“繁殖、岂止”,看图了解“草履虫”;有什么问题?(梦中飞翔真的是因为人在远古时代是鸟吗?……)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读懂了什么?(作者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

(7)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理解“绞尽脑汁”;读懂了什么?联系读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这一段能回答第1自然段提出的哪个问题?(胚胎发育的规律具体指什么?)指名回答。

(8)指名朗读14-19自然段:理解“困窘”(我为什么困窘?想象我当时困窘的样子。)理解“驱逐”(课文中指什么?)前面提出的哪些问题,可以从这段找到答案?(我为什么笑?大家为什么会笑?为什么受到惩罚?受到怎样的惩罚?)还有什么问题?(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母腹中的胎儿真的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吗?怎么再现的?……)

(10)问题回顾:哪些问题在读完课文后已经回答了,还剩下哪些问题?

三、补充阅读,理解“发现”。

1.剩下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关于进化论和胚胎发育知识的。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个网站,里面不仅有胚胎发育过程的相关知识,还有生物进化、人类发展及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知识,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2.上网自由点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交流阅读收获。

四、总结练习,展示“发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可以从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

1.词语盘点:出示“胚胎、滑翔、盘旋、随心所欲、绞尽脑汁、天赋、痴迷、困窘、驱逐”读一读,选择难写的写一写。

2.内容理解:说说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方法总结:边读边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感受形象。

1.听写本课词语。[祸患、天赋、痴迷、随心所欲、绞尽脑汁、驱逐、眉目](教师说意思,学生写出相应的词语)

2.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爱动脑筋……)

3.这节课,我们要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反复朗读,深入感受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同时欣赏作者充满童趣的语言。

二、阅读欣赏,凸现形象。

1.教师示范:

(1)出示句子:“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关于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教师解读:从“九岁时就发现、完全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这几个词语感受到了小费奥多罗夫当时的自豪,感受到他的天真可爱。

(3)感情朗读。

(4)小结方法:先找句子,想想从这句话中,你对费奥多罗夫形象的有什么感受;然后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欣赏,最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按要求阅读欣赏。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交流,重点出示以下句子。)

(1)“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你大概会、反正不会、我跟你可不同”,这种自言自语式的表达,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天真可爱的孩子,同时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发现有一种由衷的自豪之情。)

(2)“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从费奥多罗夫关于飞行的梦中,从他对梦中飞行的迷恋中,尤其是“只要……就能……、甚至学会了”等词语中感受到了他的天真可爱。)(从课文的语言中找到“飞行”与“滑翔”的区别;运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用上“想      就 ”说说你对“随心所欲”的理解,感受他的天真;反复朗读,读出童年梦中飞行的快乐。)

(3)“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从“那样遥远、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痴迷、以至于、翻来覆去、恨不得”等词语感受到了费奥多罗夫爱寻根究底,求知若渴的精神。)(引导比较“痴迷”与“迷恋”:“痴迷”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痴迷?第3自然段说他对“飞行是那样迷恋”,“迷恋”与“痴迷”能交换吗,联系课文语句说说为什么?再一次有感情朗读。)

(4)“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从“绞尽脑汁”感受到了费奥多罗夫爱思考,从“嘿,哈”等感受到了他的天真可爱。)(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发现的快乐。)

(5)“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尽管被轰出教室,但还能自我解嘲,自我安慰,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童年发现的自豪,感受到了他天真可爱、乐观风趣的性格。)(引导思考,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是指什么?你从课外阅读中知道哪些科学家因为哪些重大发明与发现受到驱逐与迫害?)(教师准备:“布鲁诺、哥白尼”等科学家的重大发明与发现,以及他们为此受到驱逐与迫害故事的网页,引导学生阅读。)

三、小结回顾,提升形象。

1.多么天真可爱,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啊!从今天的课堂上,老师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个孩子也和费奥多罗夫一样天真可爱,一样善于思考,那么就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些充满着童年快乐的语句吧。

2.童年总是充满着梦幻,充满着想象,你们是不是也有过自己童年的发现?(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说出自己童年的发现,说出自己童年发现的快乐与自豪。)

3.小结:也许童年的发现是幼稚的,是可爱的,但正因为是自己童年思考、想象的结果,因而,它们又总是那么可爱,那么令人自豪。

4.课外写一写自己童年的发现。

教学

反思

由于教学时“以学路定教路”,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学生阅读的规律,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通过逐段的初读情况检查,不仅使学生较快地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

2.通过教师示范与点拨,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抓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

4.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