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素读”?-陈琴老师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
(2012-07-04 16:04:27)
标签:
陈琴日本素读背诵《易经》育儿 |
分类: 育儿交流 |
SZ辰妈梁小琴: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了不起的小学老师的故事哈。
这位老师名叫陈琴,是广州华南师大附小的一名小学老师。因为带孩子读国学经典而闻名。
这位老师名叫陈琴,是广州华南师大附小的一名小学老师。因为带孩子读国学经典而闻名。
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基本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都曾先后报道过她的事迹。
何谓“素读”?
“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
“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六到十个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每个孩子必须从三岁就开始接受“素读”训练,他们的《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圣经》)、《塔木德》等经典都刻入了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中国历史上那一代代的文化巨擘就是靠这种方式获得坚实的童子功的。
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中国历史上那一代代的文化巨擘就是靠这种方式获得坚实的童子功的。
和现代阅读相比,我们只看两点:
其一、旧时的素读,追求以记诵为目的。把所读的书完全烂熟于心,不似今天这样蜻蜓点水般: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破一本书。这种雁过无痕似的读,难以获得积累的功效。
其一、旧时的素读,追求以记诵为目的。把所读的书完全烂熟于心,不似今天这样蜻蜓点水般: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破一本书。这种雁过无痕似的读,难以获得积累的功效。
古人强调要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现在是常常让学生断章取义地“选择你喜欢背诵的段落”,这种碎片似的记诵缺少整体意境,往往记得不深刻。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都没多少印象,只是了解内容,而难以达到对文意的深刻感受,更谈不上对作者行文的“气”势参悟了。
因而,我们看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而现在的一个大学本科生连写一首打油诗都很困难。为什么?
(前天我们分享的视频,台湾花莲读经的小学生,国文水平相当于高三)。
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的话:“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
我们通常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的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知道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
但是通常自己都没去诵读这些书。
最多是感叹之余,拿来浏览一下。而育心的服务平台给到我们这个气氛,让我们一起进入文化的殿堂,不管是不是育心经典的教材,只要是值得读的书,值得玩的地方,值得学习的任何,我们都一起相约,带着孩子一起细细品味....
其二、旧时私塾里的诵读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典。经典有什么好?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的一样:“这种作品(经典)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阅读绝对不是只读跟自己的理解水平相当的文字,必须是有智力挑战的坡度,那些要深植我们记忆深处的文字,就更应该是那种值得我们一辈子“玩味”的文字了。
比如,我(陈琴)小时候读《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个句子好懂吧?可是,我可能属于特别迟钝晚熟的家伙,到初三时,有一天发现我家后院种的月季,向南的那边的花开得多且大,而北面缺少阳光照耀的月季叶子长得大且绿,花儿开得很少。于是猛然间明白了“向阳花木早逢春”的含义。如果当时我的记忆里没有储备这句话,也许就不会有那么深刻的感受。
比如,我(陈琴)小时候读《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这个句子好懂吧?可是,我可能属于特别迟钝晚熟的家伙,到初三时,有一天发现我家后院种的月季,向南的那边的花开得多且大,而北面缺少阳光照耀的月季叶子长得大且绿,花儿开得很少。于是猛然间明白了“向阳花木早逢春”的含义。如果当时我的记忆里没有储备这句话,也许就不会有那么深刻的感受。
我总认为好的文字是一贴养身的良药,其药效是明眼难见其猛劲,身心却受其滋养。到了一定的时机,总会因其存在而福德圆满。比如,有多少少年能懂得《易经》里乾卦第一中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但是,这样的文字储存在记忆里,就会是我们人生的护心丹,紧要关头,它们总会起到回天有术的奇效。
比如,你让三岁的孩子读《儿歌三百首》和读《诗经》《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文字哪一种更有意义呐?有一次,我教三岁多的女儿读《蚂蚁搬虫虫》,原文是:“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个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我开始读了三遍,女儿边玩边听,却不跟读。
第四遍,我再念:“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女儿突然接口:“一个搬,不肯动;两个搬,搬动动;三个搬,还没用——”我当时一边笑一边就想,我们一二年级的许多儿歌竟然是这些三岁幼儿都可改编出来的呀!这些内容给孩子们当娱乐读本是可以的,但是没有必要费工夫储存。
(昱妈汪静雅:我记得自己在小昱小时候,大概7,8个月开始,每天哄她睡觉时就背诵唐诗给她听,结果小昱1岁2个月开始背诵很多唐诗,不用怎么教,我只要开头,她就会接,我念两遍,她就会背诵。)
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婴儿时期,给孩子念儿歌和唐诗哪个好?
如果您是每天跟着音频读《易经》等经典,又是不一样啊。现在很多这样的经典宝宝。
如果您是每天跟着音频读《易经》等经典,又是不一样啊。现在很多这样的经典宝宝。
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读儿歌,也就是说要有读经典,读唐诗的意识,加进来,丰富我们孩子生活的色彩和质量。
同样是讲虫虫的,我宁愿选择〈诗经〉里的《螽斯羽》来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敏敏兮;螽斯羽,辑辑兮,宜儿子孙,蛰蛰兮.多美的象声词,多美的意境和格调!那些大虫虫如何能跟这样的文字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比肩而立呢!大卫·亨利·梭罗说:“首先要读最好的书,以免来不及将它们读完。”
我们中华文化,经史子集,博大精深,还有西方,印度等等各国的文化,如果想去了解,穷尽一生也难以读完啊,而这些经典给到我们智慧,给到我们生活的指导,给到我们充实,幸福,强大的内心。
现在很多读书人都没有去读这些原著文字,却读了很多注解这些文字的书。比如,你没有读《论语》,却去读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那就是绕弯道了。
易经没读,就去看曾仕强的视频,都是隔靴搔痒,也难以深入。并且框住了思维。
五四之后,几代的中国人都错过了经典启蒙的训练,老师也是。师范院校里能练练书法的,工作后就算是有点底气的了,腹有诗书,是到季羡林钱钟书那一辈人的绝唱了。
(昱妈汪静雅:从我们自己开始,来一点小小的改变。每天挤出一个小时读点书,诵读一小段有份量的文字。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去年我就是带着小昱开始每天背诵一段经典文字,自己每天读平均约三个小时的经典,什么别的书都没看了。才有如此的成长,才仅仅一年,试试我们读10年,20年,我们自己和孩子将是何等模样?)
去年我就是带着小昱开始每天背诵一段经典文字,自己每天读平均约三个小时的经典,什么别的书都没看了。才有如此的成长,才仅仅一年,试试我们读10年,20年,我们自己和孩子将是何等模样?)
在山东有一位我所敬仰已久的陶继新老师,前不久,他告诉我一个令我十分震惊的事。他说自己是从49岁开始每天背诵一段文字,几年下来,背诵了好几本书。《论语》是这样背熟的,《老子》是这样背诵的,好多唐诗宋词是这样背熟的,现在开始背诵《易经》。因为坚持背书,退休之后,他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每年依然在写作,到处讲座,走进了文化研究的新天地。
每天早上,我会准时在课室里陪我的学生诵读。每天坚持,整本整本地背诵,滚瓜烂熟,反复巩固,六年,我们背诵了五百多首古诗词,背完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选背了《孟子》《庄子》《古文观止》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和《狄金森诗选》以及许多优美的散文诗。
每天早上,我会准时在课室里陪我的学生诵读。每天坚持,整本整本地背诵,滚瓜烂熟,反复巩固,六年,我们背诵了五百多首古诗词,背完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选背了《孟子》《庄子》《古文观止》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和《狄金森诗选》以及许多优美的散文诗。
这些文字,深深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的同时,也留在我的心田里。这么多年来,依着这些文字符号,我走过了人生长长的若干段漆黑的路。而我同样相信,我带给每一个学生小学六年的母语学习经历,也会是终生难忘的。
所以,教师,是阅读的引路人,是素读经典的示范者,没有教师的阅读,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堂,也不可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同样,在我们这里,作为母亲,和父亲,是素读经典的示范者,是孩子的领路人,没有父母的阅读,就不会有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不可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孩子。
我(陈琴)给一个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订了一个整体的规划目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在实践中,我总结的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
2007年6月,《小学语文教师》刊发了《让“素读”焕发新的生命》。2007年11月,《人民教育》第21期的封面上赫然印着“‘素读’经典”4个鲜红大字。
2007年6月,《小学语文教师》刊发了《让“素读”焕发新的生命》。2007年11月,《人民教育》第21期的封面上赫然印着“‘素读’经典”4个鲜红大字。
什么是“素读”?陈琴在文章中这样诠释:“素读”是日本人对中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日本的教育专家七田真博士在《教育的原点是记忆和背诵》一文中说:“‘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陈琴认为,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主要以背诵为目的。经典“素读”的缺位,导致了文化素养的滑坡,许多学生囿于浅阅读、快餐阅读的藩篱里,虽然读了不少娱乐刊物,可仍是胸无点墨、学浅识短,难以致远。
(只让孩子读绘本的妈妈们,请注意这段话。)
为了把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作品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她率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与此同时,她的语文课几乎颠覆了自己沿用多年的模式,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素读”。
(昱妈汪静雅:小昱边上学,边读经典,一年多要考核背诵的已经达到了2万多字,没有参加考核的也背了不少。我们背诵10万字,估计5年就达到了。累积法的神奇就是如此。)
(昱妈汪静雅:小昱边上学,边读经典,一年多要考核背诵的已经达到了2万多字,没有参加考核的也背了不少。我们背诵10万字,估计5年就达到了。累积法的神奇就是如此。)
陈琴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基本上突破了识字3000字的常规量,二年级开始就进入大量的自主阅读期,由童话童谣开始,直到世界名著。到五年级结束,陈老师统计过,每个孩子平均阅读量突破了300本,优秀的孩子都能突破500本。更令人惊奇的是,到六年级时,以她目前所带的六(3)班为例,学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篇章以及300多首古诗词,此外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昱妈汪静雅:但是这样的陈琴老师只有一个,而我们育心的指导老师就是希望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选择育心的家长是智慧的,孩子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