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痴、求痴、痴球、痴求——记我的铅球历程
(2011-12-29 12:58:24)
标签:
体育 |
分类: 心得 |
球痴、求痴、痴球、痴求
当前校园的铅球作为“安全隐患”正淡出大多数学生的视野,成了仅限于个别学生的“娱乐”项目,运动训练的金字塔基逐渐萎缩。那些具有天赋的运动员在文化课的压力下埋头苦读,寻找那片“颜如玉、黄金屋”时,好的运动员正在一点一点消失,好的教练“英雄无用武之地”。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反对以竞技为主,但是群众体育也需要高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但是要把爱好达到迷恋的程度,就成了“痴”。虽然我身体素质不是优秀,但是凭着对铅球热爱,基本上属于“痴”的境地。与大多数同行一样,属于孤独的坚守者。
一、痴迷的起因
1987年,我的体育教师史连星发现我有投掷方面的能力,就带着我到河北省秦皇岛卢龙县运动体校学习铁饼。说是学习,其实也就是利用两个早晨请体校的学生指导一下。说来惭愧,当时的“启蒙老师”至今不知姓名。当我初步掌握一些技术的时候,自己就开始了“自修”(我的老师是中长跑出身,当时属于民办教师,对投掷不在行)——书包里除了书本等必须品外,还装着一块1.5kg的铁饼。每天早晨到学校时、下午放学后,总是找到空旷的场地玩上十来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成绩的提高,铁饼也就开始不断闪亮——外表干净。随后也就开始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铅球可以讲虽然有一身的力气,但是就是不得要领,总是在8、9米左右。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1989年,以不是很优异的成绩考上河北滦师体育班,也开始了自己求学的经历。虽然有了专业教师的培训,自己的各方面基本功逐渐扎实,但是就是成绩不见长进。临近毕业时,有一次到操场去玩,自己随意一投,结果成绩突飞猛进。再继续试几次,终于恍然大悟,找到了灵感,原来自己的成绩不涨的“瓶颈”在这里。
二、痴迷的起航
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后,开始了特长生培养。稚气未脱的我开始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尤其是原地推铅球。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指教水平,也如大多数同行一样主动开始步入研究的过程,可以讲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首先是1993年斯图加特世锦赛中国女子铅球黄志红取得冠军,当时的铅球公关小组总结的经验“完整技术不间断,关键技术天天练”让我受益菲浅,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学中初步取得较好的效果。1994年我参加了天津体院函授班进修考试,当时也没做准备活动,第一次试投就达到12米左右。由于成绩达到了满分,考官就不让投了,没尽兴。其实当时自己的最好水平应该在13.5米左右。旁边的一位同行就是自己的搞铅球专项师兄,对我铅球的成绩的突飞猛进直咂舌:老弟,刚刚两年不见,真是要刮目相看了。随后在进修的过程中有幸遇到教投掷的教授,自己也不忘不失时机的请教,有幸买了一些录像资料以及崔允龙、杨有为编著的《推铅球技术研究与教学》一书,还托人买到一部《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供自己研究。
三、痴迷的历练
书本上的知识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虽然自己掌握了一些先进理念,也得到一些指导,但是自己仍然没有达到自己奢求的境界。随着教龄的增长,教过的学生人数的增加,自己也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一套方法,但是就是缺乏实验对象。1996年高考有铅球专项加试,自己有幸遇到四名学生,就将他们当做自己铅球训练的第一批队员。对于我来讲这既是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当时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完整技术不间断,关键技术天天练”,也插入了自己的心得:《巧妙设计肌肉体验法,改善原地投掷铅球蹬地效果》、《关于原地推铅球技术挺与顶的探讨》、《提高原地推铅球蹬地效果,要适当调整脚与投掷方向的角度》、《短、长节奏滑步投掷铅球》、《谈谈如何提高原地推铅球蹬地效果》、《原地投掷铅球的新技巧》等等(注:①)。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学生的配合,当时两名男学生7.26kg的铅球专项成绩基本上在11.7米左右,原地推铅球5kg素质都在12.8米左右(一名学生身高1.85米,体重74kg,另一名身高1.72米,体重65kg)。两名女生一名铅球专项平时训练达到13米,原地推铅球素质10.3米(这位学生的身高1.69米,体重74kg);另一名铅球专项达到10.7米,原地推铅球素质10.1米(这位学生的身高1.69米,体重65kg)。自己的专项成绩同时也得到提升7.26kg达到12.3米,原地推铅球达到14米左右。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由于工作调动,自己曾经也教过小学,当时带小学男同学经常达到11米以上。为了防止冒名顶替,对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现场认真核对学籍,并拍照。我也曾经遇到这样的“礼遇”,不过是后来才知道的,是学生被“审查、拍照”完成后才通知我。但是主管领导一听说我是教练,也都一笑了之,从此以后我的队员基本上成了“免检单位”。
四、痴球的升华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认为光研究一些皮毛技术可以讲没啥意思,于是开始关注国内外重大赛事以及著名的运动员,从中国的老一代女子铅球的三驾马车李梅素、隋新梅、黄志红到近代张榴红、龚玉娇、李玲、李梅菊。借助网络尽量找到她们的一些资料,从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同时也尽量找相关教练组对这些运动员的评价的点滴资料,作为自己汲取经验的参考,充实自己的训练体系。经过不断的消化吸收,总结出原地推铅球“三点一线”的模式:踝关节点、膝关节点、髋关节点沿着冠状面转动,螺旋曲线逐渐上升。拓展出动态预摆,先慢后快,加大转动惯量、提升动量传递效果的技术训练模式。滑步推铅球摸索出适合中学生的交叉步(前、后两种)推铅球技术,做为滑步推铅球的过渡与辅助练习方法,并研究一套一周半旋转推铅球技术(尝试中,有待考证)。
五、痴球的表现
在一般人眼里,铅球就是一个金属球,冷冰冰的,但是在我眼里,它是一个生命体:那不断上升的抛物线、自转的运动曲线、掷地有声的归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征。我们只有发自肺腑的喜欢它,去触摸它,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运动快乐,才能真正的的感受到它的存在。我经常把它放在手掌里,通过手指短促发力,使之在指尖上短暂而快速的旋转,把玩那份灵动。当学生一脸的诧异时,我知道,他们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那份情怀。附近的高中学生经常借用我校的场地测验,经常我们也在训练。每当我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时,总会有学生围观,也有部分学生来挑战。为了“教育、教导”学生,自己也会心血来潮,年轻的心开始心潮澎湃,主动接招。当干净利索的动作结束瞬间,铅球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向前漂移时,随后就是一片:O ,MY GAD。自己的学生亲眼见到最强悍的示范,也能体会到推铅球的精要,所以成绩提升很快。接下来就是自己自讨麻烦的事情:许多教练邀请自己去辅导他们的学生,并且还有好多是自己原来教过的学生。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尽量力所能及的抽出时间适当帮助。
六、痴迷的化身
我认为学生就是自己的化身,在学生的身上总会找到自己当年的身影。虽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我教育学生要自己动脑,独立分析自己的动作,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我经常讲的话就是:不会动脑筋的请离开我,在外面不要说我是你的教练。因为从我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带着我的烙印,我不希望将来你们的新教练说你们的启蒙教练什么也没有教会你们。每次遇到自己相中的学生,总是想千方设百计的与家长联系。但是学生的家长不买帐,大多不愿意让孩子练。自己就千方百计的与家长联系,同时也历练自己的拙嘴笨腮,时间一长游说的效果还可以:主要是通过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及时联系文化课教师给他们吃小灶,有机会补补课。再者平时也是严要求学生,尤其是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时间一长,也得到家长的认可,有时候家长偷偷地也亲临现场来“考察”,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勤奋的身影时,大多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我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技术,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每次训练,自己都是早早来到训练场地,检查不安全的隐患,带领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减少运动伤害,多年来自己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导致的运动损伤。
我的要求很高,经常联系文化课物理的知识:初速度、惯性、转动惯量、动量传递、抛物线、牛顿的第一、二、三定律,力的传导等等知识点,让学生尽量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但是经常是我望着那些无助的、茫然的眼睛,心在流血:现在的学生知识太匮乏了,这些知识简直是一无所知。将来当他们步入高水平阶段时,更需要理论知识的强化。尤其是当他们达到最高水平的时候,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多方面知识体系的整合。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把学生的动作录下来,然后制成连续的动作图像,一是作为自己研究资料,二是作为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改进动作的依据。并与高水平的运动员为参考,寻找适合他们的技术模型,尽量实现个性化技术与共性化技术共存的模式。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探究,不怕不同的意见。很多的辅助练习方法都是在实践中灵光一闪找到的:坡道站位、双杠间滑步、靠铁门转动、皮带陀螺等等,这些简单易操作的辅助练习实现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巧指导。
七、痴球的渴望
虽然自己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一些经验,但这些只是沧海一粟,对于优秀的教练员来讲可能嗤之以鼻:都是一些小孩过家家的玩耍方式。但是我想,正是这些方式,实现了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充分领悟到推铅球的“真谛”。由于自己没能接受更高级水平的培训,也接触不到高水平的运动员,更不能依靠高水准的模拟软件探究当前运动员的潜力。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在四维空间里探究其细节,也不能用科学的、严谨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教法科学性,只能依靠凭空假想:假如龚玉娇的最后出手环节再加大一些转动幅度,让最后用力的转动路线更长一些或许更理想;李玲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环节再稍微提高一下身体重心如何?李梅菊最后出手瞬间的肩部如果加上主动顶弹的效果就好了……仰望高手,渴望与高手过招;追星高手,渴望与高手背后的高手接触;远离高手,忘却那可望不可及的泡沫,唯恐人家说自己不知天高地厚。
结束语:痴人说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