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花鼓——《夫妻观灯》

标签:
商洛花鼓夫妻观灯 |
分类: 陕西文化 |
流行于商洛山区的民间娱乐形式花鼓,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作为民间说唱艺术,并无人重视。那时,正式上演于庙会节庆的秦腔二黄道情,才是正宗,“打花鼓子”的只有资格在僻远的山陬乡间游走。“打花鼓子”的称谓,就有点轻慢,看不上眼,不在话下,下等物事,不能登大雅之堂等等味道在内。但任何艺术形式,能流行数百年而不泯,且有人为之投入热情和青春,它总有存在的原因。如果说不少内容不大雅驯,那是肯定的,下层社会的文艺,恐怕也难免这样;它的形式的陋,也是环境使然。问题是,到了新时代,对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艺术如何改造如何提高?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是一个艺术生产颇为兴旺的年代,以戏剧而论,安徽的黄梅戏与商洛花鼓的处境也就在伯仲之问,但因王少舫、严凤英的《天仙配》而风行全国;另一个写况钟判案的《十五贯》,使昆剧这高雅得远离老百姓从而途穷的剧种得到新生,所谓“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成为戏剧史上的一段美谈。商洛花鼓在这“百花齐放”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小歌舞《夫妻观灯》,用得上“适逢其会,应运而生”八个字:往前推,没有;再往后推,也不可能,世间事,就如此之巧。
1956年,商洛剧团在商州城内南街的露天剧场,首演商洛花鼓《夫妻观灯》,“地蹦子”戏第一次理直气壮地进了城,登上舞台,由专业演员扮演。木板棚就的舞台,简陋的幕帐,与剧院设施无法比较的灯光、舞美、乐队,其实这也好,不加雕饰的山乡风味更能与花鼓的素朴契合。《夫妻观灯》中,扮演王小的是陈清林,扮王妻的是王贞,表演唱跳,风情绰约……山城为之轰动。当年参加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获全胜:王贞获表演一等奖,陈清林获表演二等奖,改编彭正远、作曲辛庆善亦各各受奖,电台播送,报纸盛赞,领导接见,观众留连,一个好戏,在当时能够享受的荣耀一个都没有少。长安书店于当年出版了《夫妻观灯》剧本,封面上是演出时的经典镜头:王小妻一脚踩在王小弓起的腿上,一脚跷起,手挥彩帕,笑魇如花,灿然动人。同一年《夫妻观灯》代表陕西晋京参加全国音乐周演出,受到中央首长接见,是商洛剧坛多年引以为荣的话题。
《夫妻观灯》并不以故事取胜,它承续着花鼓戏的传统,在歌与舞的热闹中,尽情而细腻地表现了一对农家青年夫妇正月十五观花灯中绽露的人物之美、生活之美。我特别记得也特别欣赏,小夫妻观灯出门之前王小之妻漱洗打扮的细节:王小去桌后挑花,王妻揽镜过来,一边“放在桌上照面容”,一边招呼王小“鬓角上戴花两朵红”,王小手笨心粗,把红花插到左边了。王妻在镜中看了着急,摇头,手指头右边,这回插好了。王小心急,拉妻就要出门,王妻却是不急,甩手停步,“叫声哥哥细端详,你看那里不排场”,直到王小前后左右上上下下一一察看,并一一赞赏:“花花衣服身上穿”、“绣花红鞋绿边边”、“不穿霞帔戴凤冠,叫人越看越体面”,完全满意,这才“顺手锁上门两扇”,上街了。真是不厌其详,不避其繁,精雕细刻,把王妻的爱美之心、王小的急切之情,表现得细致入微。想起后来更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文学作品,着意渲染农村人物的愚眛,张口粗话连篇,出门蓬头垢面,并以生活原生态自许,你不能不佩服《夫妻观灯》对生活和人物的美的创造。沒有追求美的生活,是暗淡的没有希望的生活,即使在并不富裕的过往年代,也是如此。
遥想当年,和几位同龄少年,拿一毛钱的戏票,挤进南街剧场,翘首以领《夫妻观灯》的情景。少不谙事,最开心的只是王贞的珠圆玉润的歌喉和扭抳娇嗔的神态,陈清林那憨厚中不乏幽默的快报花灯名目的口才。旧戏是看过一些的,但惟有这《夫妻观灯》的乡村生活的节日情调和农村人物的生动更留下深深的印象。花鼓戏在民间流行多少年,恐怕与它的这种美的生活憧憬美的人物的创造大有关系吧。《夫妻观灯》的动人魅力还在于仅有的两位人物。王妻扮演者王贞,以淳美大方的容貌、活泼灵巧的表演风靡一时。作为“大众情人”,被观众痴迷的王贞,即以《夫妻观灯》为起点,自此以后皆有好的表演,其时城乡有俗谚:“一张戏票一毛钱,为看王贞吴秀莲”;王小的扮演者陈清林,自然算不上美男猛男,但比起奶油小生之类的肉麻和恶俗来,扮像平平的“王小”更令人喜欢。在我看来,演员的扮像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表演问题。在王小身上,青年农民的单纯,可爱,性急,聪颖,对爱人的关爱,对正月十五花灯的新奇感,都被演员演绎得活灵活现,贴切感人。
链接:商洛花鼓戏
商洛花鼓:本为曲牌联缀体南方曲艺。清中叶随“下湖人”迁陕而传入商洛。多以自乐形式,于逢年过节、秋神报赛、红白喜事搭班演唱。其登场人物不多,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化妆简单,随意性很强;道具较少,一般多就地演出,有观众形容道:“远看一堆柴,近看是戏台,锣鼓一声响,叫化子蹦出来。”
花鼓剧目,以民国为最,其抄本与口传本多达100本,较流行的有《坐西楼》、《站花墙》、《蓝桥会》、《桑园配》、《吴三宝游春》、《张二女害相思》等20余本。
新中国成立后,地县文艺工作者对花鼓进行发掘、整理、改造、翻新,将这颗乡土明珠从“地摊子”搬上舞台,先后改编、创作并演出30多部新戏,有的晋京进省演出,有的被外省移植,有的被拍摄成影视,不仅丰富了花鼓戏的内容,拓宽了花鼓剧的题材,而且使商洛花鼓在剧本、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更趋完美统一,成为商洛地区主要地方戏剧。其影响较大的有:
《夫妻观灯》,彭正远改编,1956年商洛剧团首演,在陕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获奖,并选晋京汇报演出。
《种核桃》,任宏谋编,1958年商洛剧团首演,参加西北五省戏曲观摩会演,获得好评。
《屠夫状元》,刘安民、田井制、刘福堂、陈正庆改编,1979年商洛剧团首演,并在陕西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奖。省电台、电视台进行录音、录像转播,西安电影制片厂以眉户剧种搬上银幕。
《牧童与小姐》,徐小强、刘大华、尹金峰等编。1979年镇安县剧团首演,在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奖,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转播,剧本被邻近省地剧团移植上演。
《六斤县长》,陈正庆、田井制编。1981年商洛剧团首演,在陕西省戏剧创作会演中获奖。1983年3月在北京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1984年由原作者改编成电影脚本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剧本荣获全国优秀戏曲剧本奖,被中央歌舞剧院及10余家省市剧团移植上演。
《凤凰飞进光棍堂》,徐小强、尹金峰等编。1980年镇安剧团首演,1981年在陕西省优秀剧目汇报演出中获奖。中央电视台有录像,山西临汾剧团曾移植。
《小贩小官小教师》,陈正庆、田井制编,商洛剧团首演,1986年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展览演出时获奖,曾有10多个省地剧团移植上演。
《糖是酸的》,柳岸、笔尚编。1990年商洛剧团首演,并在陕西省青年演员现代小戏调演中获奖。
《泉水清清》,陈正庆编。商洛剧团1992年首演,1993年参加武汉全国现代戏会演,1995年改编成《山魂》,在全国“金三角”戏剧调演中获奖。
《大云寺》,徐小强、陈道久编,商洛剧团首演,在1996年陕西省地方戏交流演出中获奖。
《商君开关》,刘安民、王军武编。商洛剧团1999年参加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演出获奖。